第220章
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温词有女性的细腻,韦庄则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有男性的柔情。作者最后指出,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乔力文则从创作风貌与境界意味等方面对温韦词的两种审美模式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温庭筠主要是丽景不及情,而韦庄是纯情略景。文章还从两人作词的目的和心境等方面探讨了词风之异的原因。作者指出,为了适应舞宴歌席的特殊场合的实用要求,温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习尚绮靡,重在镂玉雕琼式的意象组合,以建构"香而软"的审美境界。由于这时随意性颇浓的即兴制作,往往出现任心铺排杂乱置列的习惯,其原来只不过是追求某种直觉式的纯粹美感,以达到悦目乐耳的主旨,实不曾预先设定一些社会人生内容的具体表现程序。韦庄的经历不同于温庭筠,不必过多考虑应歌娱人的传统,相对淡漠词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而别将诗的价值观念引入新兴的词体上来,自然想要摆脱初期词缘调赋题的束缚,而直接抒写自我情怀意绪,充分表现特定人生内容,寄寓去乡亡国的深沉悲慨,基于此,韦庄善于就层次清晰进展的脉络舍之意象,以建构相对完整的审美境界,已经形成初步意义上的情节性,因而有可能据之印证踪迹及生平行迹,直接共韦诗相应对视。
除了上述文章,本世纪还出现了一部温韦词的合集,即阮文捷校点的《温韦词》。
四、冯延巳及其词研究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的佼佼者,其词作的成就及其在唐五代词史上的地位都很高,所以备受本世纪学界的关注。人们不但对其生平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还对其词作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生平研究 在生平研究方面,夏承焘的《冯正中年谱》对冯延巳一生的重要行事和创作活动作了非常细致、具体的考证,到目前为止仍是最为完备、可靠的。相关的文章还有劳季的《巳、己之乱何时了》、季续的《关于冯延巳的考证》、杨琳的《冯延巳还是冯延己》等。
冯词研究 本世纪有不少文章是专论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如王信之的《冯延巳的词》、施蛰存的《读冯延巳词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詹安泰的《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叶嘉莹的《论冯延巳词》、《冯正中词的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冯延巳词承前启后之成就与王国维之境界说》、杨海明的《论冯延巳词》、张自文的《开宋词风气之先的关键人物――冯延巳》、《冯延巳词的审美价值》、陈如江的《冯延巳词论》、郭素霞的《论冯延巳词的历史地位》等。
其中詹安泰文指出,把男女关系作为抒写的主要对象,写离别,写怀念,触景生情,睹物兴感;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通之点。可是,冯词较少女人的容貌体态的刻划,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取材较丰富,境界较宽阔,表现手法也较多变化,开阖动荡,笔端灵活,思深力锐,层析特多,若有寄托,若无寄托,不少含蓄,耐人玩索;这一切,却是冯延巳特有的艺术成就,不能完全和"花间"词人等量齐观。叶嘉莹文认为冯延巳词吸取了温庭筠和韦庄两人词作的优点,又开拓出来了一个更高的更深的成就。冯延巳词一方面像韦庄词一样给人以直接的感动,很强烈的感动;一方面又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他认为"冯延巳所写的是一种感情的意境,韦庄所写的是感情的事件。"他写的"完全是感情的意境给人的感发","不是韦庄的情事,不是温庭筠的字句上的语码的联想,纯粹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冯延巳词的这种特色对后来的晏殊和欧阳修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冯延巳是词的演变、变化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是演进的枢纽,是长短句中建立了一个流派的人物。杨海明文认为,冯延巳的词中,糅和着时代的、地域的因素,又有个人对于词风的新创造,从而造就了一种新风貌:"真"、"深"、"雅"。它是《花间》词风的继续,又是对《花间》词风的"提高"――这种"提高"正是沿着正统士大夫文人所欣赏的方向的一种提高,所以很快就被北宋初期的晏、欧等人所继承和发扬。冯词虽然题材仍嫌狭窄,但在意境的深刻和细腻方面却是有所开掘的;特别是,它所凝聚着的那种深符后代士大夫文人艺术脾胃的"雅致",更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很多的读者和作者。这些,就是冯延巳词在唐宋词史上的主要贡献。张自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冯延巳词的美学价值。他认为"冯词的表层意象,无论是欢乐还是愁苦,无论是热烈浓艳还是孤寂冷漠,都是一片优美的世界";"冯词的感情境界呈现出悲剧的优美,感知者陶醉于淡淡的悲伤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这主要得力于词人"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和词中俊朗高远的意象;"冯词的深层构造里展示给感知者人生的启示――热爱痛苦和孤独的生命。"
词集整理 本世纪对冯延巳词集进行整理和考辨的成果则有孙人和的《阳春集校笺》、陈秋帆的《阳春集笺》、秦惠民的《阳春集校笺选载(上、下)》、曾昭岷的《手校阳春集笺》、《冯延巳词考辨》、谷玉校点的《阳春词》、黄畲的《阳春集校注》等。
第六节 《花间词》研究
《花间集》是晚唐五代一部极为重要的词作总集,宋人奉之为词的鼻祖,后人论词亦常以《花间》为准。花间词婉丽绮靡的风格,也成了词的传统和主流风格,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学界对《花间集》及其花间词派也非常重视,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下面主要介绍学界对花间词的整体研究情况,附带介绍一下学界对温庭筠、韦庄之外的花间词人的研究情况。
一、花间词综合考论
《花间集》的整理和校注 本世纪花间词的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一大批《花间集》的新的整理成果上。
本世纪对《花间集》进行整理和校注的成果主要有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和华连圃的《花间集注》。其中李冰若著将历代学者对于花间词的评论、笺注资料一一排比出来,"循源溯流",赡博靡遗。作者不但把每首词笺注清楚了,而且把每一词家的事迹也考明白了,以便读者能够知人论世,了然于词的渊源或创作背景,给读者之欣赏以极大之帮助。而且,作者收入了自己多年笺注和评论《花间词》的资料――"栩庄漫记",其中对花间词派各家艺术的分析和阐述议论精辟,见解独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直受到后来花间词研究者的重视和征引。
和上述著作不同的是,李一氓的《花间集校》的特点是精校。这个新校本,除了用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的晁谦之本,并据南宋鄂州册子本和明、清诸佳本详参互校,还吸收了王国维所辑《唐五代二十一家词》中的校勘成果,可谓是不泥古,不矜秘。著者还在校后记中较详细地阐述了《花间集》的版本源流、诸刻得失,书后还附有宋、明、清个主要版本的题记或序、跋,以及宋代以来各种书目的对《花间集》的著录情况。到目前为止,该书仍然是一部版本可靠、校勘精良的最为完善的校本。
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好几部《花间集》的注本。一是华钟彦的《花间集注》一是李谊注的《花间集注释》,该书以李一氓的《花间集校》为底本,参酌其他版本进行互校。以韵断句。注释中对名物、典故、史实、地名及妇女妆饰、生活等,结合词意加以诠释,并征引了一些前人的有关记载和诗词歌赋以作旁证,有助于读者理解词意。书后亦附有前人所题《花间集》的各种序跋,还附有近人研究《花间集》的主要论文的目录索引(从本世纪20年代到1983年止)。还有一部是沈详源、傅生文的《花间集新注》。由于两位著者一研究古代汉语,一研究唐代诗歌,所以二人各以所长,共同切磋,使得他们在注释时能够旁征博引、溯本追源,另外,该书在作品之前有词人的评介,词作之后有简略的词意理解和艺术分析,有助于一般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对花间词的普及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花间词的理论探讨 本世纪学界将花间集中的词人词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理论探讨的成果也很多。
到七十年代末以前,人们大多是在词史、文学史及相关的词学论著中旁及花间词的,故论述大多不太深入。
总的说来,本世纪上半叶出版的一些词史、文学史等著作对花间词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对其艺术成就和对后来宋词特质的形成的积极影响大多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五六十年代学界曾经对花间词进行过责难,如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花间集》所录是'专以描写女人为能事的词'",又云:"绝大部分都是蹈袭温庭筠香软的后尘,而内容却显得更加颓靡,风骨也尤见苒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