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唐代笔记小说的研究 和唐代传奇小说研究相比,人们对唐代笔记小说的研究要薄弱得多。
本世纪综论唐代笔记小说的文章主要有王瑛的《唐宋笔记小说语词释义》、钟振振的《读〈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札记》、周勋初的《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等。
对唐代笔记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生平的考订、作品的整理和版本、校勘等方面。其中大部分新的唐人笔记整理本是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除了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论及唐人笔记小说的著作还有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周勋初的《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等。
其中周著是本世纪唯一一部对唐代笔记小说进行深入探究的著作,该书上编为"通论",论及"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唐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心得"等几个理论问题;下编是"作家作品考",对韦绚等四个重要的笔记小说作家及《隋唐嘉话》等七部作品进行了考索。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目前尚不太为人所重视的唐人笔记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些综合研究的实例,较好地说明了唐代笔记小说的学术价值,阐述了这一文体在后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而文学理论的建树则稍有逊色,所以,和隋唐五代创作研究相比,二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文论研究的成绩也要少一些。但是,无论从研究和深度和广度上说,本世纪的隋唐五代文论研究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和进展。这不仅体现在从二三十年代开始直至九十年代,一直有学者在持之以恒地探讨隋唐五代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断代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致力于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史和批评史的撰著,而且人们还不断更新研究观念,改进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视野,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的文论观点分析,转变为现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想、审美趣味并重的立体、交叉研究,使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史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至于学界对这一隋唐五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家皎然、司空图及其文论著作的研究和讨论,自然也是新见迭出、创获颇多。
第一节 综合研究
本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的综合研究主要体现在"史"的研究和一些通论性的研究成果中。而其中"史"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更多。
一、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史"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的"隋唐五代文论"研究 在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就已经有"隋唐批评史"一章。陈中凡的这部著作虽然只是按隋代、盛唐、中唐、晚唐等五个时期先后为序,将各个时期的重要文论著作和文论家的主要观点一一胪列出来、稍作点评,并未探讨隋唐五代时期"文学批评史"的特异之点和自足之处,更未深论这些文论家、文论著作在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大贡献,但已经初步呈现出隋唐五代文学批评"断代史"的雏形,草创之功,不可抹杀。而且,陈中凡此书在章节的安排和具体的论述中,也时有新警之处。如他在"隋代文平"一节中将"炀帝平当时文士"与"李鄂上书说"相提并举,就显示出其超凡的识见。因为炀帝乃当时文坛中中心人物,其文学批评观对当时的文风具有不可忽视之影响,且他与李鄂,一是对健康文风积极之引导,一是对传统弊病激烈之针砭,恰可相辅相成,共同为后来初盛唐文学之健康发展作理论上的铺垫。但除了陈中凡此著,本世纪很少有文学批评史或文学理论史如此看重隋炀帝对当时文士的这些评论在隋唐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再如,该书在述及"初唐文平"时将唐初史臣们在"八书"《文苑传叙》中的文学批评观点分为"江左派"和"北朝派",也比后来许多著作混同论之,要科学、客观得多。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也多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论及隋唐五代时期文学批评的情况。如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和蔡钟翔等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等。
其中,郭绍虞著均是以"问题"为纲,将隋唐五代各个文学批评家的观点采入对这一时期各个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述中。他认为,从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的复古期,"复古"的含义是指唐宋时期的文论家批评家们,竭力抹杀已经从学术中分离出来的文学之独特性,从而使之重又混同于学术。他在1934年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中将隋及唐初称之为"复古运动的酝酿时期",初、盛、中唐为"复古运动的高潮时期",晚唐五代为"复古运动的消沉时期"。具体说来,"隋、唐、五代之时,因不满意于创作界之淫靡浮滥,于是对于六朝文学根本上起了怀疑。其对于六朝文学之怀疑本是不错,不过惜其不甚了解文学之本质,转以形成复古的倾向而已。""唐人论文,以古昔圣贤的著作为标准","虽然主明道,而终偏于文;――所谓'上规姚、姒浑浑亡涯'云云,正可看出唐人学文的态度。"而且,郭著始终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作为主线贯穿批评史,十分强调隋唐五代文论家和文学家们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批判。这种观点对后来的同类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大杰著、敏泽著和蔡钟翔等著也分别有对隋唐五代时期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绪论"和"概述",阐述了他们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史的一些全局性、规律性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刘大杰著探讨了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环境及其特色。他认为,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诗歌批评的发展和诗文批评的分道扬镳。另一个特色,是富有斗争意义的革新运动的开展,这一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进行的,诗文方面都是如此。根据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趋势,这时期的文学批评,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隋和唐代前期,这是革新运动的萌芽和初步开展阶段;唐代中期,是革新运动的全盛阶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批评更能吸取古代理论中的优良成分,更多注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建设性也更为显著,对于当日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唐代晚期和五代是这一运动的衰落阶段。该书还梳理了隋唐五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大的线索,即"诗歌进步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兴象说到韵味说"、"古文运动理论的历史发展",从中可见编著者们的论述重点所在。
敏泽著认为,隋唐五代各个阶段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有其各不相同讨论"重点"和"成就",他指出,隋及初唐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主要是批判齐梁遗风,初盛唐的一些诗歌理论家则热衷于探讨诗歌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对于后来发生了较大影响的理论问题,如关于"格"与"调"、"景"与"理"、"情与理"的解释及其"关系"的论述,中唐时期则讨论了怎样批判地广泛继承前人遗产的问题和如何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和干预作用的问题,晚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虽然没有大的论争,但是,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代表,继承着皎然的《诗式》,对唐代诗歌发展的经验――主要是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为代表田园山水诗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艺术探讨和总结。
蔡钟翔等著也指出,就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而论,与诗歌创作的发展相应,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隋及唐初,是近体诗律学的发展成熟时期,也是创作思想逐步改变的时期。盛唐时期是以探讨艺术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唐时期,诗歌理论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皎然、高仲武上继殷璠,而更偏重于探讨艺术规律;白居易则接过杜甫、元结关心现实的传统,发展了政教中心的儒家诗学。晚唐五代时期,论诗之作甚多,而且名目不一,倾向复杂。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断代史的编撰 早在三十年代中期,罗根泽开始对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进行专题研究,他先后撰写了《唐代文学批评研究初稿》、《唐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唐代早期古文论》、《晚唐五代的文学论》等一系列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的论文。后来他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撰写出了《隋唐文学批评史》和《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和上述陈中凡著体例不同,罗根泽著不是以"时代"为序而是以"问题"为纲,《隋唐文学批评史》围绕着"诗的对偶及作法"、"诗与社会及政治"、"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早期的古文论"、"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等六个问题一一展开论述,隋唐时期各个文论家的观点都以时间先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被组织到这些论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