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30章

第230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戴望舒先生以为'乙亥'是'乙酉'的误改,论证甚明。"

            程毅中的《唐代小说史话》则认为上述二说均不完善,存在矛盾之处,但他未能提出新的观点,只是认为"确切年代还难以考定"。

            李娃形象的评价  本世纪学界对李娃形象的评价存在着分歧。大多数学者对李娃持肯定态度,认为她感情真挚,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品格高尚,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故事,歌颂了爱情幸福的主题。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中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友鹤的《唐宋传奇选》、吴志达的《唐人传奇》、程毅中的《唐代小说史话》和侯忠义的《隋唐五代小说史》对李娃均持这种肯定的态度。许多专题论文如李林生的《李娃形象的塑造及其他》、于天池的《一个精明而善良的妓女形象――〈李娃传〉中的李娃》也持类似的观点。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李娃性格比较复杂,有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如赵齐平《〈李娃传〉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就认为,作品在塑造李娃形象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他指出,作品开头并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她和郑生之间有男女的"相慕",即爱情,但情的"相慕"又终于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不得不参与计逐。"她心地纯洁、善良,渴求爱情,希望得到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生活温暖,但是办不到,那个病态社会在毁灭着她,又驱使她在毁灭着别人。"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得到升华的。同样,王立兴、吴翠芬的《唐传奇英华》也从"情"和"利"的矛盾中分析了李娃形象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发展。

            还有一些学者则对李娃这一形象和《李娃传》的主题持否定观点。如十三院校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此篇作品"企图以李娃为范例宣扬被欺侮的下层人民应该归依统治阶级,充当奴才。"廖仲安《重读三篇唐人传奇》也认为,"整个故事不过是想写一个最符合风流公子心愿的娼女"。马振方《也谈〈霍小玉传〉和〈李娃传〉》则嫌廖仲安文"不够中肯、有力",他认为李娃救助郑生,"主要不是追求什么'爱情幸福',而是为了替落难公子恢复'本躯',以补己过。"黄加灏的《〈李娃传〉传统评价质疑》也否认"小说歌颂真挚爱情,表现爱情"的主题,认为李娃与郑生"只是郎'财'女貌式的聚合",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

            四、其他小说研究

            和上述作家作品研究相比,学界对其他唐代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就显得薄弱得多。下面将择要介绍之。

            李朝威和《柳毅传》  学界对李朝威及其《柳毅传》的研究成果虽然有限,但也比较全面。

            本世纪上半叶未见有关李朝威和《柳毅传》研究的专论和专著,专门探讨李朝威和《柳毅传》的文章是到五十年代才出现的。王运熙的《读〈柳毅传〉》和刘叶秋的《读唐传奇〈柳毅传〉》是较早对《柳毅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其中王运熙文分析了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一些细节的处理方法,与其他小说进行了一定的比较,还探讨了其中的门第观念及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刘叶秋文则在肯定这个故事通过柳毅的侠义行为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给妇女造成的痛苦,反映人民的反封建和对婚姻自由的愿望的基础上,还对作品中的封建意识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这篇作品不只描绘细致,结构谨严,颇见组织剪裁之妙,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非常生动。当时论及李朝威生平的文章有苏丰的《唐代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

            文革之后,研究《柳毅传》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人们除了继续对这部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继续进行探讨,如霍旭东的《谈〈柳毅传〉的写作艺术》、葵生的《龙女的心愿――谈〈柳毅传〉的主要人物》、于天池的《论〈柳毅传〉》等。还有一些学者从新的角度,对这个故事的原型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索,如白化文的《龙女报恩的来龙去脉》、程国赋的《〈柳毅传〉的演变过程》、《〈柳毅传〉成本探微》等。

            蒋防及其《霍小玉传》  学界对蒋防及其《霍小玉传》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大多数成果都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周先慎的《忠于生活逻辑的性格描写――谈谈〈霍小玉传〉》和季光的《饱蘸血泪写平康――读〈霍小玉传〉》是较早分析和鉴赏《霍小玉传》的文章,二文均对这篇作品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作了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

            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几篇较有深度和突破的专论。如唐异明的《读〈霍小玉传〉――兼论〈莺莺传〉及〈李娃传〉》就将《霍小玉传》与《莺莺传》、《李娃传》等唐代其他描写爱情故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论述较有深度。吴庚舜的《传奇研究也应知人论世――论蒋防及其〈霍小玉传〉》、《唐代第一流小说家――蒋防》通过对蒋防的诗、文、小说及有关史料作了综合的考察,纠正了旧说的错误,详细论证了蒋防的字里、生年、卒年、经历、思想、创作成就和《霍小玉传》的系年,使得蒋防和《霍小玉传》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周绍良的《〈霍小玉传〉笺证》则结合唐代的社会政治情况、风俗人情对这篇作品的本事作了较为详细的笺证。卞孝萱的《〈霍小玉传〉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则从蒋防以及传奇主人公李益的社会关系分析入手,发现这篇作品是一部攻击政敌的传奇,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它是蒋防适应元稹、李绅的政治需要和迎合元稹、李绅的文艺爱好而作的。其写作时间应在长庆初年。作者还进一步推断,长庆时,李益罢右散骑常侍,为太子宾客。李益仕途上的这一挫折,或与《霍小玉传》对他的攻击有关。

            裴铏及其《传奇》  学界对裴铏及其小说集《传奇》的研究也较为关注。八十年代初,周楞伽辑注的《裴铏传奇》的正式出版,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裴铏传奇·前言》和《裴铏〈传奇〉和浪漫主义》首次对裴铏的生平行事作了简略的考订,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了这部小说集的艺术成就。他认为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作品,裴铏是"传奇体"文学样式的创始者,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此后类似的论文还有陈君谋的《裴铏及其〈传奇〉》、陈周昌的《试论〈传奇〉的思想和艺术》。其中陈君谋文参照高骈的简历,结合裴铏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的生平情况,对裴铏的生平简历作了一些推测。其中一些看法与周楞伽《裴铏传奇·前言》不同,如他认为周说裴铏仕于蜀,"一直未离蜀中"的观点,是不确切的。他也不同意周说裴铏《传奇》作于其早年,"是想以之作为进身的阶梯"的"敲门砖"的说法,而是认为其中部分作品可能作于早年,但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泛,不太可能是裴铏早年的一时一地之作。陈周昌文则指出,这部"小说中趋避林薮、脱离现实的思想,反映出晚唐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即将来临的阶级斗争风暴的恐惧和苦闷",这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在分析艺术时又指出,《传奇》的作者在安排小说的结构时,善于设置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来组合人物和情节,让情节次第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画面完整严谨,构成短篇小说的一种结构格局,也是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之一。

            其他传奇作品研究  学界对唐代其他传奇作家作品的研究就更少了。

            如学界对李公佐及其《南柯太守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公佐生平的介绍和对《南柯太守传》故事的来源和主题的辨析:苏丰的《唐代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魏明安的《李公佐》、王立兴的《〈南柯太守传〉主题辨》、路工的《〈南柯〉与〈南柯太守传〉》、李宗为的《〈南柯太守传〉的题材来源及主题思想――与路工同志商榷》等。

            学界对牛僧孺《玄怪录》和李复言《续玄怪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考订、校勘整理和作者考辨等方面,相关的成果主要有:陈寅恪的《〈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程毅中点校的《〈玄怪录〉·〈续玄怪录〉》、程毅中的《〈玄怪录〉、〈续玄怪录〉的版本与作者》、《谈〈续玄怪录〉的作者问题――兼与卞孝萱、李宗为二同志商榷》、《〈玄怪录〉补正举要》、姜云、宋平点校的《〈玄怪录〉·〈续玄怪录〉》、于天池的《牛僧孺和他的〈玄怪录〉》、李剑国的《〈续玄怪录〉作者重议》、徐志平的《从比较观点看李复言小说之写作技巧》、王仲荦的《读〈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杂记》、苏道明选译的《〈玄怪录〉·〈续玄怪录〉》、程小铭的《论〈玄怪录〉的版本源流问题》等。

            对皇甫枚和《三水小牍》的进行评述的文章则主要有:路志霄的《皇甫枚与〈三水小牍〉》、《皇甫枚》、王枝忠的《皇甫枚及其〈三水小牍〉》等。

            此外还有:王桐龄的《〈会真记〉事迹真伪考》、叶德辉的《跋缪校〈宣室志〉》、《〈四库提要·宣室志〉考证》岑仲勉的《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卞孝萱的《〈纪闻〉作者  牛肃考》、程毅中的《  〈异闻集〉考》、方诗铭的《〈《异闻集》考〉补》、詹瑛的《〈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周先慎的《精魅的人化――谈〈任氏传〉在古小说发展中的意义》、凡木的《奇特的故事,诗意的描绘――简论唐代传奇小说〈红线〉》、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的《独异志·宣室志》、王达津的《论〈会真记〉》、金文明选译的《博异志·集异记》、白慧的《唐代传奇中的史笔――杂谈陈鸿的〈东城老父传〉和〈长恨歌传〉》、朱迎平的《〈灵怪集〉不是六朝志怪》、赵昊龙的《唐代传奇中的女性形象――读〈红线〉和〈聂隐娘〉》、郝润华的《唐传奇〈上清传〉史实考释》、古敬恒的《唐人小说〈宣室志〉札记》、卞孝萱的《〈枕中记〉主角原型三说质疑》、《〈红线〉〈聂隐娘〉新探》、孙民的《以爱杀爱的悲剧――〈任氏传〉解读》、王晶波的《从地理博物杂记到志怪传奇――〈异物志〉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其与古小说的关系》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