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238章

第23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九十年代中期,学界又开始对《二十四诗品》的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由于这次讨论目前尚未完结,更由于人们一直把《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成果视为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仍将本世纪学界有关《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情况放在这里进行介绍。

            一、司空图及其诗歌理论研究

            由于各种史料对司空图生平事迹的记载相对来说较为清楚,加上学界的着重点在其诗歌理论,所以本世纪有关其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年谱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罗联添的《唐司空图事迹系年》、高仲章的《唐司空图年谱》,评述其生平和思想的文章则有王济亨的《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黄震云的《司空图的生平和文学思想》、杨剑的《司空图在济世与归隐的夹缝中》等寥寥数篇,发明均不太多。相对说来,学界对司空图诗歌理论的研究要深入得多。不仅每部文学批评史都用专章或专节详细评述之,而且还出现了好几部对司空图诗学理论进行专门探讨的著作,至于有关的单篇论文就更多了。

            八十年代以前  在本世纪上半叶,专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文章只有一篇,即朱东润的《司空图诗论综述》。他认为  ,《诗品》一书,可谓为诗的哲学论,对于诗人之人生观,以及诗之作法,诗之品题:一、论诗人之生活,如《疏野》、《旷达》、《冲淡》;二、论诗人之思想,如《高古》、《超诣》;三、论诗人与自然之关系,如《自然》、《精神》;四、论作品阴柔之美,如《典雅》、《沉著》、《清奇》、《飘逸》、《绮丽》、《纤秾》,论阳刚之美,如《雄浑》、《悲慨》、《豪放》、《劲健》;五、论作法,如《缜密》、《委曲》、《实境》、《洗炼》、《流动》、《含蓄》、《形容》。文章通过对《诗品》中诸多诗境和诸多风格的分析和描述,对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独标《诗品·神韵》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来  证司空图"形容诗境之妙"的论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驳。文章还述及司空图《诗品》之外所谓诗论,谓其《与王驾评诗书》中"思与境谐"一语"直揭表圣论诗真谛","其论绝句,尤足尽唐人之所长";《与李生论诗书》"发味外之味之说,其理至精,能发前人所未发"。作者最后还指出,在后世学者中,能深知司空图诗论之真意者当推杨诚斋,而严沧浪、王渔洋则均是"得其偏而忘其全,又往往以己意推测古人,结论每与事实相远"。

            本世纪上半叶出版的诸多文学批评史也对司空图的诗学理论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就指出,司空图的诗论在晚唐"能别开生面","迥殊以前复古之文论"。他认为此前对于李白一派清新诗风和杜甫集大成一派的诗论都有人总结出,"惟有推为诗佛之王维,独不见其有论诗之主张,所以也有待于后人之阐发。司空图之论诗盖即能代表这一方面的主张者。所以能别开生面,所以能不同以前复古之论了。"和上引朱东润文观点不同,郭绍虞认为,《诗品》一书"虽是泛论各种风格","而亦未尝不逗露其主恉",也即"味外之旨"的"超诣"观,他还引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来证明"其论诗全以神味为主,欲求其美于酸咸之外,即所以求味外之旨"。罗根泽的《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首先分析了司空图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旨趣,他认为,"尽管晚唐的作家与理论家,一般都遁于格律俪偶,绮缛淫靡,司空图却要'存质以究实,镇浮而劝用。'前者反映了都市文人的没落,后者反映了封建文人的幻想。"司空图的这种理想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当然不是急烈的刺讥时政的腐败,而是温和的转移世人的习性。"表现到诗论中,司空图则"力谋建立诗境","司空图把诗境说成改善人间世的理想国",诗品提示的二十四种境界"也都充满了逃避意味"。他还指出,《二十四诗品》中的"二十四种诗境,同时也就是诗的二十四种风格",该书还追溯了《二十四诗品》及司空图其它诗论中用比喻来品题的"来源",说他起源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人物品题、后来张说将之应用到诗歌风格的品题中,中唐皇甫湜的《谕业》则首次将之著为专文,借此评文,司空图则用此以全力说诗;"因此这种方法能在文学批评史上取得地位,仍是司空图的功绩。"该书最后认为:"诗品一方面领导了后来的'文品''赋品''词品'等等的著作,一方面又领导了后人的'意境'',空灵'等等诗说,在晚唐五代的诗文评中,自然占重要地位。"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大多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将司空图的诗歌理论称定性为唯心主义的诗论、反现实主义的诗论,但是也未全盘否定。就当时发表的专题论文来看,也能挖掘出司空图诗歌理论中的进步观点和美学价值。如吴调公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李俊虎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等。

            八十年代以后  在本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学界不但对司空图的诗歌理论给予了空前的肯定,而且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司空图诗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首先,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版了一部研究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专著,即祖保泉的《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该书共分"司空图的生平和思想"、"论诗杂著中的创作论、鉴赏论"、"《诗品》的体制和渊源"、"《诗品》的玄学思想和诗歌理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地位和影响"等五个部分。作者认为,司空图心怀忠节,表面上却披着一件隐逸的外衣,与名僧、高士相往来,说些亦僧亦道的话,企图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种生活行径,在别人看来,好像他是个与世无争的飘飘欲仙的隐者,其实在司空图自己的思想深处,却有着深刻的矛盾与痛苦,也即"报国"  和"退隐"的矛盾。至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作者首先挖掘了其五篇"论诗杂著"中所提出的"韵味说"、"偏于'澄淡精致'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上的自负"等诗歌鉴赏论和创作论。作者还分析了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成就和局限性,他认为,司空图的诗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值得称道的不外三端:一是能抓住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形象思维来阐述问题,二是把诗的风格辨别得很细,三是非常重视艺术技巧。其局限性也有三点:一,司空图论诗,不重视反映现实,只追求个人意趣,而他所追求的又是禅宗的玄学意趣,具有诱导人们脱离现实的害处。这是司空图诗论局限性的根本方面。二、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只作"明而未融"的启示,不作周详的理论说明。三,《诗品》受表达形式的限制,有时语句包含意不明,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作者最后指出:"从司空图诗论的主要成就和局限性来看,他是立足于诗人的主观世界谈问题的,尽管他探索了诗的内部规律,而且比他的前人研究得深广些;但他的世界观、生活道路决定着他认为诗应该超脱现实。这就是他的诗论的严重消极因素。"总之,该书虽然只是一本"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小册子,但是论述之全面、分析之细致却是空前的。

            其次,八十年代以后产生了不少从各个角度研究和分析司空图诗歌理论的专题论文。其中有一些文章在整体上对司空图的诗歌理论有新的认识。如李清的《司空图诗论再探》、吴调公的《心灵的远游》、韩经太的《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等。

            李清文认为,司空图为我国诗歌理论第一次初步创建起意境论的体系,这种贡献不仅在论述了意境的性质与内涵,还在于阐述了创造意境的原理。在意境创造的理论上,司空图从总体原则上提出两条根本原理,一是意境的创造当以全美为上;二是"思与境谐"的意境核心理论。在意境创造的具体原理上,他提出取境与炼境,追求表现出神境、神韵、神味。此外,还针对具体的意境、风格品类,研究了各自的特性及创造的特殊规律,作了形象的描绘和阐发,归纳出许多品类的创造原理。

            吴调公文把司空图诗学纳入"诗歌神韵论思潮的流程"中来审视,认为司空图诗学的重要贡献和价值在于"对诗歌神韵论作出第一次系统论析","把神韵的极致凝聚在'急流'范畴中,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审美主客体关系从不和谐归于和谐的演变,特别是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中国民族性格的历代高蹈文人的自我外化和人格化的精神构制的形成和实质。"司空图诗学的"基因"是"儒、道、佛的互为渗透和互为汇合",表现形态是"以儒为体,以道为用"司空图的神韵说是他生活的多苦多难的世界的反映,是司空图"忧虑意识"的艺术化,是司空图"心灵苦闷"的"宣泄"、"排遣"物。

            韩经太文则认为,"儒释道的撞击参融",导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多元性"。多元性不仅表现于"整体上的多种审美追求",也表现为"各家理论的多质结构"。司空图诗学是有代表性的例证:其《与李生论诗书》"完全是儒家诗论的口吻",其二十四诗品"凡有议论必以道家玄理相发挥"。韩文对司空图诗学这"多质结构"的具体判断,和吴调公文正相反,他认为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本于玄道而参以儒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