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人脑使用手册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科幻小说 > 人脑使用手册 > 第22章

第22章

书籍名:《人脑使用手册》    作者:金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特别是一个人在做完剧烈的运  动之后,是绝对不能马上休息的,否则,由于剧烈运动后大脑急需氧气输送,容易导致体内  的血液产生倒灌,由此还容易使人患上各种疾病。许多人常常把超负荷运动视为强身健体的  一项重要保证,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认识,因为它的主观意图,是试图以积极  的利导思维强迫身体去接受那些不能胜任的极限状态。”

            老两口听得目瞪口呆!

            

            在健美与瘦身成为时尚的今天,不少人都纷纷加入了剧烈运动的队伍:跑步、体操、游  泳、爬山、滑冰、蹦极、攀岩……应该说,不管什么样的运动,都会对人体内的血  液循环带来好处,但有些剧烈运动却不是人人都适应的,特别是有些人在活动得大汗淋漓之  后马上休息,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益处,反而更加有害健康。

            理由是,人在激烈运动的时候,体内的血流量会陡然增大,如果突然间停歇下来,流通顺畅  的血液会骤然间出现缺氧现象,身体在这种“氧气负债”的状况下,会使血液在流动中出现  “再灌流”障碍,还可能导致大量活性氧的产生。

            血液中“再灌流”现象,就是人在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立即停止下来,体内的血管马上  就会发生收缩,但人的心脏泵却是一刻也不能停止跳动的,这时,血液在心脏泵的压力下必  然勉力地流动,于是,大量的活性氧便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

            对于活性氧带给人体的伤害,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讲过,活性氧是一种人体中离不开的  物质,但它的分泌量一旦过多,就会在人体内制造许多衰老物质,破坏遗传基因,构成对人  类健康和长寿的最大威胁。一位日本学者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电子版上发表研究成果  时也同样说到: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体内的细胞凋亡完全是由活性氧诱导造成的,如果我  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以科学的方式和个人行为避免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就完全可以有效  地遏止细胞凋亡。

            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休息(2)

            在这里,我们不妨冒昧地以性生活为例,从性交能够促使体内有益荷尔蒙的产生上来看,性  交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它能够使人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对人体的内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也是一项极具活力的运动,但许多人的不恰当方式是  ,在房事中经历了相当剧烈的运动之后,性生活一结束,就马上背过身呼呼睡去,这不仅使  自己已经达到极限的血液流动、神经紧张、肌肉张力、心率跳动失去了慢慢缓和下来的机会  ,而且也使高度集中的大脑一下子涣散到散漫无缰的状态中,这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极其不利  的。正确的房事要求应该是,在性交结束以后站起来在屋子里走一走,或者洗个澡,或者夫  妻间再说一会儿话,总之,让自己的身体进行一些适宜的活动,而后再渐渐入眠,这样,人  的身体才会在已经平服下来的状态中得到很好的休息。

            腹式呼吸有益荷尔蒙分泌(1)

            腹式呼吸可以促使沉积在肺部下面的前列腺素分泌出来。这种荷尔蒙,对促  进血液循环和缓解心律不齐有显著的疗效,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高血压也有明显的效  果。

            

            吐纳,在我国的中医、气功和武术界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健身方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  一点科学的吐纳即腹式呼吸方法,将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无穷的好处。

            吐纳的医学原理是,腹式呼吸会分泌出一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前列腺素,这种物质在人  体  中具有消除活性氧、扩张心脑血管等功能。但这种物质一般都大量沉积在肺部下面,如果  仅仅采用胸式呼吸,一般都不能分泌出来,原因是胸式呼吸都是在人的胸廓与肋间进行,与  人的五脏六腑联系不紧密,而腹式呼吸却是在人的胸内横膈膜上下活动,于是,前列腺素也  就可以从细胞中渗进到血管和淋巴管中来,不仅可以消除活性氧的毒素,而且还可以促进人  体内的血液循环。腹式呼吸的关键,是姿势自然放松,动作不能过于急躁,否则会事倍  功半。关于腹式呼吸表现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经常在寺院中看到的有关佛像的身体形  状  ,只要你留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所有佛像的心窝都是凹下去的,这就是腹式呼吸的姿  势,所以其神态端庄而优美。

            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种最简单的腹式呼吸训练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十分有效:

            首先,舒适地坐在椅子上,伸直腰板,两肩放松,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围成圆圈状,很自然  地放在膝盖上,全身松弛,导入呼吸舒畅的暗示;

            第一步:鼻子极其缓慢地吸气,精神  高度集中在肚子上,一边吸气一边有意识地鼓起下腹部,直至感觉实在吸不进去时,再停止  呼吸;

            第二步:尽量延长屏住呼吸的时间,实在憋不住时才从嘴里一点一点往外吐气,  并且一边吐气还要一边收缩下腹部。吐气时间一般为20秒,吐完最后一口气后还要记着收缩  肛门;

            第三步:鼻吸口吐,下腹部随着呼吸不断地膨胀和收缩,一次5分钟左右,反复10次。

            最好每天做3回,如果有困难,两回亦可,即每天的中午和晚上睡前各做一次,但时间  不必太长。

            这种方法貌似简单,其实它的作用很大,因为人们在运用腹式呼吸时,可以使自己  的腹部得到自由的收放,还可以刺激肠胃蠕动,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提高人的肺活量。  

            

            所谓腹式呼吸法,主要是指在人吸气时,要尽量让自己的腹部凸起,吐气时尽量把自己的腹  部凹回去。刚开始做这种训练时,身体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但形成习惯以后,反而会有  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

            据最新的医学观察发现,人在采用腹式呼吸时,大脑内就会产生出一种a波(一种与β-  内啡肽交替出现的有益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在人的正常吸气时一般不会出现,而当一个  人屏住气和徐徐出气时,它却意外地出现了。如果此时给这个人验血,则完  全可以证明此时他体内分泌的正是这种有益的荷尔蒙。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靠呼吸活着,停止了呼吸,人马上就会死亡。然而,不懂得腹式呼吸  法的人,一般都是采用胸式呼吸来维持生命的存在,但这种呼吸对肺的使用量仅仅是它的1/  3,而在另外的2/3肺内却依然沉积着旧空气。如果运用腹式呼吸,就可以充分发挥肺的全  部功能,使体内各器官到处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给养,既有利于净化血液,更有  利于脑细胞的活性化。

            这种腹式呼吸的要点,就是所有呼吸都必须是在“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缓缓吸气”—  —“深深憋气”——“慢慢出气”,是腹式呼吸中的三个关键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  使脑波维持在10赫以下,就大脑的生理而言,这个指数也正是脑a波最容易出现的时候。这  就像医生给病人量血压时一样,不断地提示他:“慢慢吸气……再吸气……  憋气……憋住……缓缓出气……出慢一点……”在医  生这种提示下,你可以在量压器上清楚地看到,在深呼吸与浅呼吸之间,明显存在着10~20  个压差,同时,人们还通过X光透视清楚地观察到,采用这种鼻吸口吐的腹式呼吸,可以促  使体内产生大量的前列腺素。

            腹式呼吸有益荷尔蒙分泌(2)

            还有一点需要提示大家的是,这种腹式呼吸在一个人入浴的时候效果更佳,适中的热水温度  ,使人感到无比惬意的同时能够使人体内的所有神经系统都得到放松。这时一个人  半躺在浴盆里,半闭着眼睛,吸气时把自己的肚皮缓缓凸起来,让热水慢慢地滑落下去;出  气时缓缓将自己的肚皮凹回去,让热水慢慢淹没自己的胸腹。——这种腹式呼吸的效果,往  往比在其他环境中的腹式呼吸效果更佳。但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训练最好不要超过10分  钟,长时间训练虽然无害,但这种呼吸法的肌肉运动量太大,呼吸时间太长了,第二天会感  觉肌肉酸痛,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

            测试:这些关键词你都记住了吗

            1足部的面积虽然不大,却集中了人体内大肠、胃、肝、肺、心、肾、脾等所  有器官的穴位,我们锻炼身体,也许是为了保护心脏,也许是为了康健脾胃,也许是为了疏  通肝  肠等等,但不管哪种方式的锻炼,都有“攻击一点、不计其余”的弊端,只有散步式的锻炼  ,才能够“顾全大局”。

            2据医学研究发现,人到25岁以后,开始走向衰老;到35岁以后,每天要有10万个脑细胞  死去,肌肉也逐渐出现萎缩,一个人要想保持自己的大脑年轻,就要每天坚持步行13  000步。

            3人体内的脂肪是靠肌肉来燃烧的,而肌肉消耗脂肪的最佳运动量,不能超过用220减去年  龄得  出的数值——最大心率。比如,一个50岁人的运动量,就是220-50=170,这个170,就是他  心脏的最高承受率(1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一旦超越了这个心率,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  的目的,反而会因为心跳过速而造成猝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