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1梯队的第3营除以1个连继续与防守在莫里森山和绝壁边缘的日军作战外,另外2个连分别向切尼山谷和拉姆齐山谷出击。日终时,琼斯在岛上的兵力约有3000人,虽然对面日军有5000多人,但美军已占据了两个高地,即山顶台地和马林塔山,并得到自己的75毫米榴弹炮连和步兵34团第3营的坦克和火炮、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第5航空队的战斗机、轰炸机的支援。尽管伞兵第503团和步兵第34团第3营两支部队还没会合,但两支部队的前沿阵地仅相隔230米。日军则被分割包围,缺少指挥和通信联络,虽然有时从洞穴出来与美军伞兵进行白刃战,但也无法夺回主动权。
伞兵从海上登陆
随着战斗的逐渐发展,美军的伤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琼斯对第一天的伞降及作战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第503团两个梯队当天共伞降了2050名伞兵,伤亡335人,其中在着陆过程中被日军击毙20人,击伤50人,210人在着陆中由于风大地形复杂受伤,50多人在地面战斗中伤亡。虽然整个伤亡数字只占总空降人数的16%,也小于空降前他所预计的伤亡20%的比例,但空降时由于风速高达每秒11米,着陆地域面积小又坎坷不平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却占空降总人数的10.6%,占伤亡总人数的60%。琼斯认为第一天空降下来的兵力不需增援也能够完成当前任务,为避免在空降时的无谓伤亡,因此决定取消第1营的空降计划。经用无线电向上级报告后,他命令伞兵第1营改为从海上登陆。
2月17日,伞兵第1营搭乘44架C-47飞机于8时30分飞抵哥黎希律岛上空,但只投下该营的作战物资,伞兵仍留在飞机上继续飞往靠近苏比克湾的圣马塞利诺机场。当天下午,又有33架飞机共191架次掠过该岛顶部台地上空,空投了作战补给物资。这时伞兵已与波斯尔思韦特的步兵第3营会合,打通了顶部台地与马林塔山之间的通路。傍晚,伞兵团第1营又乘船在哥黎希律岛海滩登陆进入岛上,途中遭到日军阵地上火力的袭击。但日军火力很快被1艘护送该营登陆的驱逐舰的炮火压下去了。
随着夜晚的降临,日军的扰乱性攻击开始了,黎明时分,日军从切尼山谷向外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反冲击,一支600人的日军部队一直打到练兵场,后来遭到美军打击,因伤亡惨重而败退下去。
在随后几天里,美军遭到固守在坑道和岩洞内的日军的顽强抗击。战至2月12日夜,坚守马林塔山隧道里的日军想点燃了隧道内贮存的数吨TNT炸药,滚落的石块埋葬了波斯尔思韦特的6名士兵,在混乱中大约有600名日军从东部的隧道口跑到该岛的尾部地带。23日,琼斯把夺取该岛尾部的任务交给了在海滩登陆的伞兵第1营。攻打尾部的战斗进行得很激烈。26日,日军又炸毁金德里机场南部的猴头小岬上的一个贮藏弹药的岩洞,使伞兵营损失了52名伞兵,也迫使剩下的日军走出岩洞,双方展开激战。截止2月底,除了美军在岛上追捕日军零星的狙击手外,整个哥黎希律岛已平静下来。在这次战斗中,"岩崖部队"伤亡1200多人,打死日军4500余人,生俘19人。3月2日,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将军邀请和他当年一起逃离哥黎希律岛的人,又乘4艘巡逻鱼雷艇,沿着他们离开时的路线驶往该岛,所不同的是,3年前他是在阴沉的黑夜逃离该岛,这次则是带着胜利的喜悦在青天白日下返回。登陆后,他看到的是挂在树枝上零零落落的降落伞,当年总部的白色营房只剩下一个躯壳。当夺取该岛的指挥官琼斯上校走上前欢迎时,麦克阿瑟对琼斯说:"我看见那根老旗竿还立在那里,请吩咐你的士兵把军旗挂到旗竿顶上去,决不能再让敌人把它扯下来!"
天火
——美国轰炸日本本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庞大的美国轰炸机群也开始"光顾"日本,巨大的燃烧弹把复仇的"天火"撒向了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发源地。曾经在太平洋上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从天而降的大火会愈烧愈烈,最终使他们走向了灭亡。
飞越驼峰的轰炸
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军68架B-29式"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悄然飞临日本九州岛上空,向曾为日军提供过大量钢材的八幡钢铁厂投下了首批炸弹,拉开了美军对日战略轰炸的序幕。正在关注遥远的塞班岛战事的日本人,根本没想到战火这么快就烧到了日本本土。
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已进行了4年之久。从1942年8月开始,英美采取联合行动,对德战略轰炸的规模不断扩大,德国的战争经济受到了很大削弱,到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德国经济已近崩溃。对德战略轰炸取得的显著效果使美国高层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决定借鉴欧洲战场的经验,对日本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削弱日本的战争潜力,从而加快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1943年底,美国研制出了航程达5000多公里的B-29重型轰炸机,这就为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手段。同时随着欧洲战场战争进程的加快,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轰炸机飞行员也可以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参加对日轰炸。
此外,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越岛作战已逐渐逼近日本本土,与此同时,日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日本人那种盲目的武士道精神使美军付出了重大伤亡。若要最终登陆日本,不事先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打击以削弱和动摇日本人的抵抗意志,盟军付出的伤亡必将非常之大,这一点也是美国高层决策机构不能不考虑的。
在制定战略轰炸的具体计划时,美国决定以"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为主力机种,并选择了马里亚纳群岛为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但当时该群岛仍在日本人手中,所以罗斯福总统决定首先以中国和印度为基地开始对日本的战略轰炸。
1944年4月,第1批B-29轰炸机进驻印度加尔各答美军基地,美军成立了第20轰炸机指挥部。这些庞然大物的到来使机场上的其他飞机顿时相形见绌:B-29长99英尺,高约28英尺,翼展达141英尺,重60吨。别看B-29身高体长,但它的体形却十分优美。B-29轰炸机的飞行性能也是当时的其他轰炸机所望尘莫及的。它能够以350多英里(约合563公里)的时速在38000英尺高空携带4吨炸弹飞行3500英里,最大载弹量达到了10吨。而当时用于欧洲战场的主力轰炸机B-17"空中堡垒"的最大载弹量也仅为4.7吨,最大航程为2400英里,与B-29相差甚远。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的最大特点是器具有良好的高空飞行性能和强大的自卫火力。B-29的最大飞行高度达到了10670米,为了解决高空缺氧问题,飞机设计师应用了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将B-29的飞行座舱设计成全密封结构,机组人员均配有氧气面罩,高空飞行的操作环境非常舒适。B-29还装备有最新式的雷达和活动炮塔,其轰炸精度和自卫能力都是一流的。
但是,对日战略轰炸在开始时却是异常艰难的。B-29轰炸机还未经过实战的检验,飞行员们对远距离轰炸日本本土还没有把握。经过紧张的训练,1944年6月5日,B-29轰炸机进行了第1次作战试验,98架"超级空中堡垒"前去轰炸了日军占领下的曼谷。
从加尔各答到曼谷的航程比较短,但对初次参战的B-29而言却是一次挑战。由于飞行员过度紧张,1架B-29刚起飞就不幸坠毁,14架中途发生故障返回,还有几架迷失了方向未飞抵目标,其余的飞机在接近曼谷时已不成队形了。返航时,2架飞机中途坠毁,还有2架坠入了孟加拉湾,42架弄错了着陆基地。但是,初次行动的不顺利并没有影响飞行员们的信心,他们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以更大的热情加快了作战准备。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再次从加尔各答基地腾空而起,地勤人员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向飞行员致意,目送这些飞行勇士渐渐消失在高空。他们知道,这次轰炸的目标将是遥远的日本本土,也许有些熟悉的面孔从此就再也看不见了。
机群在万米高空编好队形,向北方隆隆飞去。机翼下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山顶长年的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巨大的山系就是"驼峰"——喜马拉雅山脉。为了执行这次轰炸任务,他们必须先飞越"驼峰"天险,在中国成都的前进机场加油挂弹,然后再飞向这次轰炸的目标——日本九洲岛。
施奈德上尉率领机组飞在机群的最外侧。天气晴朗,从飞机的挡风玻璃望出去,整个机群就像是一片白云飘浮在雪山之巅。突然,他瞥见陡峭的山谷中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那是什么?像是金属碎片。一处,又一处,它们散布在航线两侧的山谷中,其反射的光点简直可以当导航的地标。施奈德上尉明白了,那是前几年中美空运气间历尽艰辛飞越"驼峰"时不幸遇难的盟军飞机残骸,破碎的铝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