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32章

第32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无论从思想或艺术来说,他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这个论点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首肯。

            五六十年代产生的最重要的王绩研究成果,无疑是马茂元的《关于王绩──唐诗札记之一》,文章指出,"在崇尚齐梁、堆花丽叶的初唐诗风里,能够以朴质清新独标一格的当然应该首推王绩。过去的许多诗论家、和近现代的许多文学史家都强调这一点。为了要强调,因而在具体介绍评述这一作家时,往往就把他描绘成一个遗世独立的高人,好像和他所处的时代绝了缘似的。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吕才在'东皋子后序'里有一段记载,正给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薛道衡曾见王绩少时所作'登龙门忆禹赋'叹曰:'今之庾信也!'......所谓'今之庾信'那就是说他的作品高度的合乎时代的规格标准;他的艺术风格,和当时文坛的风尚是完全一致的。""拿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来看(略),这些诗写得清新流利,风致绝佳。他固然纯用白描,不事藻饰。但仔细玩味一下,却仍然没有脱离齐梁人的格调。......王绩在诗歌创作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变华靡绮丽之风而倾向于朴素自然,这是由于它的现实生活遭遇所决定的。""在诗歌创作上,王绩更多学习的是陶潜而不是阮籍。"

            八十年代  到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五卷本王绩集的重现,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研究材料,对王绩诗歌的认识也就较为深刻了。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理洲在其《王绩研究的问题及我见》一文中对王绩诗歌发展变化的轨迹作了新的探讨,他认为,王绩的诗风经历了一个"从绮丽轻靡到疏野淡朴"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大体在其第一次归隐前后,此时王绩当三十五岁左右。文章又认为,转化原因有三:一、  王绩的生活道路决定了他必然挣脱齐梁文风的羁绊,谱写疏野淡朴之章,二、王绩在效法陶渊明的为人中,汲取了陶诗的艺术营养,促进了独特诗风的形成;三、王绩家传的文学思想,也是他扬弃绮丽轻靡,树立良好诗风的一个因素。

            此后不久,学术界一下子出现了好几篇研究王绩诗歌艺术风格和成就文章,如韩理洲的《论王绩的诗》、张锡厚的《论王绩的诗文及其文学成就》、裴晋南、魏国春的《王绩诗风探源》、王祥的《略论王绩其人及其文学成就》及高光复的《略论王绩的"纵诞"及其诗的"平淡"》等,其中张锡厚的文章首先对以前人们对王绩诗歌内容评价过低的态度提出了商榷,他认为,王绩一生坎坷不平,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平民生活,使他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反映现实的内容,其思想性还是比较强的。王绩以酒为题材的诗作,不仅在于宣扬酒德,醉酒之余,还在"寄情"、"抒怀",其次,以咏隐为题材的诗作,也不完全是为了宣扬洁身自好的人生哲学,往往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通过咏隐,表现出诗人避俗而又满怀怨望的复杂心情。但是,王绩诗歌也有一些含有消极内容的篇什。

            1986年,张锡厚又发表了《应当全面评价王绩的题酒咏隐诗》,文章据新发现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认为,王绩虽然确有不少歌赞隐逸和昏饮之作,但这些诗歌往往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仕途困踬的忧怨。

            九十年代  到九十年代,人们对王绩诗歌的研究又更加深入了。1990年有两篇文章涉及到王绩的诗歌,即张明非的《论王绩的田园诗》和王志华的《五言律奠基者旧说应予推翻--重评王绩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都颇有质量。张文指出,从晋宋到隋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田园诗的发展与山水诗极不相称。这种寥落的局面,"是由于王绩的出现才被打破的"。王绩的田园诗,"不仅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也比他的山水诗数量更多,成就更高,更富有特色。"张文除肯定了王绩对陶诗的继承外,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王诗的发展和创新,即题材上使山水与田园融合、主题的变劳动为隐逸、形式上的律化,论点比较全面,也比较稳健  。王文一开始就从作品数字上做出统计,指出王绩的143首诗中,有合格五律14首,合格的五绝13首,合格的排律5首,准近体五言诗1首,虽然偶有失黏失对和平仄格律未臻完美之例,但"我们完全可以说王绩是隋唐之际全力以赴写作近体诗歌的诗人,也是隋唐之际近体诗歌写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所以历来五言律成于沈宋的旧说应予推翻,"奠基之功,应归于王绩",这样,五言律的定型,就提前近半个世纪。应该说,王文的观点是相当新颖的,对王绩近体诗律化成就的认识也比较客观可信。然仅凭数据统计就否定自唐代以来就一直公认的沈宋是律体定型者的旧说,说服力显然不够。

            1996年,杜晓勤在其《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一文中也论及王绩的诗歌在五律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据新发现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统计,得出结论,说"王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初律化意识最强烈的诗人。"而且文章还探寻了其诗歌律化的艺术渊源,文章认为"王绩之所以能在新体诗声律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对庾信新体诗声律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在列表对比之后,文章指出,王绩黏式律的结构更接近律体的格律模式。另外,庾信黏式律中联式、结构都比较单调,而王绩则在不改变其结构主干的前提下,作了一些调整,丰富了黏式律的声律模式。"

            九十年代出版的一些专著对王绩诗歌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如,罗宗强、郝世峰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史》认为,王绩的诗歌"有一种庄子式的不平,和由这种不平走向任自然、超然物外的境界"。"不过,王绩的许多诗,却反映了他对于冷眼与不平心理的很好的超越。他创造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王绩的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诗风的一脉延续,而且又与盛唐的王维、孟浩然诗派有接续关系。当然,这种接续关系,只是在归卧林泉、从自然中领略美这一点上说的,并不是说王绩是王维、孟浩然诗派的先导,王、孟诗中那种跃动的蓬勃生机,是王绩所缺乏的。王、孟虽亦追求物我一体的自然的美,但已经变淡泊朴野为宁静明秀,那是盛世之音无所不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带着更多的时代印记。而王绩则是归隐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他的诗,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可以解释的。从唐诗的发展的史的角度考察,它似乎并不具有环节的意义。"这种论点和评价与五六十年代的看法判然有别。

            葛晓音在其专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则认为,"王绩对陶渊明的继承仅限于精神的浅表和部分形迹,他的田园诗也就必然缺乏陶诗的深层意蕴",王绩"而是从风格到艺术表现都直接继承了庾信的田园诗。当然这首先是由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王绩的时代距庾信最近,北周后期至隋代淹雅清正的诗风,大量用典和排偶的时尚,以及诗歌取材愈益细致广泛而多样化的倾向,对王绩诗歌的影响最为直接。""另一方面,王绩继承庾信的原因,还在于两人田园诗性质的近似。""王绩取法于庾信,主要是因为庾信用环境描写及细节琐事的堆砌来渲染外在的隐居状态,最适宜于在形迹和精神的表层上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趣。"作者又认为,《野望》"力求在一首观赏山乡景色的诗中将他生活的典型环境和精神状态概括出来,使高度浓缩的诗境能达到为诗人传神写照的程度","为初盛唐山水田园诗指出了提炼典型意境的发展方向。"

            再如尚定在其《走向盛唐》一书中也论及王绩诗歌的艺术渊源,他认为,王绩的诗歌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就题材的选择而论,王绩的诗歌基本上可以分为饮酒与田园生活两大类,另有相当一部分怀古诗。这显然受到陶渊明对诗歌题材选择的影响。其中,饮酒诗占很大比重,这在前代诗人中唯有陶渊明可与之相比。""但是必须指出,就审美内涵而言,陶潜的饮酒诗所抒发的是一种平淡而悠远的旨趣,一种随遇而安、委运大化的人生境界;而王绩的诗往往显露出一种比陶氏要颓废得多的末世情绪。""就艺术渊源而言,王绩广泛地吸取了陶诗的创作技巧,从意象经营到遣词措字方面甚至可以觅见陶潜的诗意。"但他又认为,"这种吸取方式往往有翻版之嫌,很难称得上是上乘的艺术创造途径。"书中又说王绩的游仙诗"基本上继承了东晋游仙诗的艺术传统,即所谓'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以'访仙、学仙、炼丹'等活动为叙写内容,追求在对自然风光的精心刻画中达到将仙境与尘世对立起来的艺术效果。"此书最后指出,"王绩之所以成为贞观诗坛上最有成就的诗人,与其对于汉晋尤其是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传统的继承直接相关。而这正可视为隋唐之际与北朝文化系统具有一脉相承关系的典型例证。"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对王绩诗歌的研究也有一些新颖之处,如他们对王绩哲理诗的研究,说"王绩除了在田园、山水诗中体现了老庄思想外还写过几首哲理诗,也可以称之为玄言诗。表示了他对宇宙、生命、生、死的见解,都是演说老庄的观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