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勃的五言律诗不及沈、宋那样讲求声韵之美,时有坳句出现,可是他的诗没有那副板滞的应制诗的富贵气息,能自由地抒情写意,表达动人的情思。"王勃的"长篇七古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等,不仅在意境上有新的表现,而且形式活泼,富于变化。""总的看来,王勃文词宏放,知识渊博,众体兼长。"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则主要论述了王勃在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该书认为"四杰中山水诗成就最高的是王勃。他笔下的景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芳春花柳,如《仲春郊外》、《郊兴》、《山居晚眺赠王道士》、《春日还郊》、《对酒春园作》、《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等,虽然取景不外乎鱼戏鸟乐、莺歌蝶舞、花光草露,但笔端却处处泄出活泼泼的生机,......只有充满青春热情的诗人,才有这样新鲜的想象。《羁春》、《林塘怀友》、《山扉夜坐》、《春庄》、《春园》、《林泉独饮》这组五言小诗,几乎全是抒写面对芳草落花醉酒伤春的情景,青山明月,清泉飞花,在各首诗里层见叠出,反复咏叹,没有细致的动态描绘,却因洋溢着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而在林塘山泉郊园的小天地内拓展出无边无际的春色。梁陈诗中虽已有一景百媚的风味,但境界阔狭之别,已显而易见。王勃写得比较多另一类景物是秋江夜月。如《临江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等诗中,霜天月色,江上风烟,笼罩这别浦离亭、津树寒渚,也弥漫在客子的寂寞的心头。手法与前一类诗同样简炼,均在凄凄别情中渲染出无处不在的秋意。"该书还认为,王勃的《山中》、《滕王阁诗》"以短小的篇幅表现阔大的境界和高远的气度,已为初盛唐山水诗指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
另外,还有专门研究王勃诗歌理论的论文,如姚敏杰的《王勃诗论刍论》也值得注意,
王勃文研究 和王勃诗歌研究相比,关于王勃文的研究成果稍多一些,然较有学术价值者亦寥寥。刘尚林的《骈文早衰而清音独远──读〈滕王阁序〉》主要从语言的警句和引用两种修辞技巧来分析这篇骈文的艺术成就,说明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尤其是引用,又从突出暗引、巧用化引等几个方面结合情真意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共30多处),颇具启发性。韩国学者白承锡写的《王勃〈春思赋〉和〈采莲赋〉论略》一文指出,王勃现存赋12篇,有10篇属于六朝抒情小赋式的作品,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春思赋》和《采莲赋》,前者240句计1463字,后者321句计1710字,"为初唐赋作中难得一见的长篇"。文章不仅考察了两赋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探讨了两赋的题旨意蕴和创作成就,而且论述了两赋在赋体文学演变史上的重要意义。指出两赋继承吸收了汉大赋和魏晋南北朝骈赋的传统技法,同时在艺术构造上作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增加了清新质朴的色调和刚劲有力的气势。《春思赋》引进五七言诗句占了八成以上,已经"形成了歌行体诗的意境",而《采莲赋》则"在总体上保存了六朝四六骈赋遗风,但又较多的吸收了骚体赋的句法",为唐赋的嬗变和革新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此文可谓是王勃诗文研究中少有的佳作,值得注意。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文学史、散文史、骈文史以及赋史也多少涉及到王勃的散文作品。罗宗强、郝世峰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册认为,"王勃骈文杰作,主要是序。这些序中,写宴游赠别之作,往往情思真挚,心胸开阔。"他们还着重分析了王勃骈文的代表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说"这序在唐人中是以绚丽典重著称的。绚丽而完全摆脱了六朝骈文的细巧,气势奔放;修辞考究而流畅自然。全文结构谨严而又时而流动,展开诗一般的境界。"马积高的《赋史》对其赋分析较细,他认为,"王勃赋今存十一篇。《春思赋》、《采莲赋》都颇华艳;以七言诗句为主体,与萧绎、庾信等人的某些小赋相似,而铺张过之。......(《春思赋》)于艳丽之中,寓豪迈之气,与梁时宫体作者之一味描写春色骀荡者不同。......(《采莲赋》)又与萧纲、萧绎等人的立意也不同了。至其《涧底寒松》、《游庙山》、《江曲孤凫》、《慈竹》诸小赋,其中尤多磊落不平之气,文风亦较挺拔。"
王勃集整理 聂文郁的《王勃诗解》,撮王诗之精要,选五十八首,熔注、解、议于一炉,兼顾了普及及提高的双重任务,是适应当时广大读者学习、研究王勃诗歌的较好读本。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清人蒋清翊注的《王子安集注》,书前有校勘者汪贤度撰写的《前言》,对王勃其人及诗歌、注者蒋清翊作了一些交代,书后并附录了罗振玉校录的日本庆云四年写本《王子安集》佚文二十三篇和《王子安集》校记,以及原发表于1933年北京师范大学月刊刘汝霖编撰的《王子安年谱》(个别地方加了按语)。故本书基本上反映了本世纪王勃作品整理的最佳成果。
五、 杨炯研究
相对说来,杨炯研究是四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杨炯生平行迹研究 本世纪对杨炯生平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傅璇琮的《卢照邻杨炯简谱》和《杨炯考》,前文对杨炯的生平及其诗文作了初步的系年;后文则对杨炯一生中几个重要问题作了一些考辨。后文首先考证出杨炯应神童举是在显庆四年,其为校书郎并非由神童举及第而授,而是在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后才补授的;接着考证了杨炯的伯父辈的官职;然后稽引一些材料,对裴行俭评四杰这一件事作了考核,认为此事确实大可怀疑;文章还认为,杨炯与崔融等因薛元超之荐为崇文馆学士,及为太子东宫僚属,当从《旧唐书》的《薛元超传》及《高宗纪》在永淳元年,而非如《新唐书》杨炯本传在永隆二年;对杨炯后期的仕履,本书认为新旧《唐书》所载不仅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且还有漏略,故为之进行了辨析:一、其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即在垂拱元年四月至十二月之间,二、杨炯于天授元年秋已在洛阳武则天宫中习艺馆任职,三、杨炯当于天授元年秋至如意元年秋在洛阳,在此之后,则又出为盈川令,新旧《唐书》等所载杨炯由梓州司法参军佚满后选授为盈川令是不对的。
1982年张志烈发表了《杨炯孔庙碑文系年质疑》一文,该文对杨炯为蜀地孔庙撰写的《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简称《新都碑》)及《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简称《长江碑》)的系年提出新的意见,值得注意。前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两篇碑文均写于杨炯任梓州司法参军任上(如钱学文、何承朴《初唐"四杰"与天府》),有的还具体系于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如傅璇琮《卢照邻杨炯简谱》)。而张志烈根据两碑内容,参照有关历史背景,认为两碑均写于唐高宗李治在世时。作者进一步论证说,由于《新都碑》称高宗为"天皇",无疑当写于上元元年(674)八月以后。同碑又称来恒为"通议大夫、行长史",而来恒自上元三年(676)三月已调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故《新都碑》当写于上元元年至上元三年之间,如系于上元二年(675),是不会有大错的。《长江碑》"亦当与《新都碑》作于同时或稍后"。上元二年,杨炯年方二十六岁。杨炯自显庆五年(660),年方十一岁就待制弘文馆,直到上元三年应举中第、补授校书郎。两碑正写于应举之前不久。
祝尚书的《杨盈川之"盈川"辨》、《杨炯初入蜀年考》也是考证精审的论文。
此外,骆祥发的《初唐四杰研究》所附《初唐四杰年谱》及张志烈的《初唐四杰年谱》都对杨炯的生平行迹作了系年。
杨炯诗歌研究 人们对杨炯诗歌成就的论述似乎要多于对其生平的探讨。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及唐诗研究著作,对杨炯诗歌的论述大多比较简略,然亦有可观者。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他的诗像'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骢马》),'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有所思》),'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 《送丰城王少尉》)等,也都是足称律诗的前驱的。"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则认为,"杨炯诗虽说与王勃同调,但辞彩却要比他高出一些,......他诗若《从军行》、《出塞》之类,也都不在王勃之下。"胡云翼《唐诗研究》认为,"炯为人颇恃才,诗亦有壮气。""就诗而论,杨炯或应列在四杰之末。"
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杨炯诗歌的研究稍有深入。如周祖譔《隋唐五代文学史》认为,杨炯"诗并不多,但其中有些五律诗却写得不坏。这些五言律诗大多是抒发作者自己政治上的雄心壮志的,而这些诗都是以边塞和战争生活为题材来反映的,因而气势较大,有一种激昂慷慨的情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对杨炯诗歌的成就评价较低:"其诗大半为律体。七言没有,五绝仅一首。可知他在诗歌创作上,运用形式,没有前三人范围的广泛;即就诗才而论,亦较平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