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41章

第41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刘开扬的《初唐四杰及其诗》一文对杨炯诗歌艺术的分析稍细一些:他认为,杨炯的《途中》一首"写游子的悲哀,直似汉魏风致",说"杨炯的三峡诗(《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是写景,也是咏史和抒情,他的《巫峡》诗可以说是一首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的作品,......《早行》、《途中》两首则颇有情意,和王勃的《深湾夜宿》相类。"马茂元的《唐诗札记》之二论杨炯颇多新见,他认为,"过去都说四杰完成了五言律的诗体,就其总的情况来说,确是如此。可是分别开来看,则发展并不平衡,而杨炯的贡献最多,功绩尤大。这首先表现在他是大力来写五言律的。现存"盈川集"中诗体比例的数字五言律占到一半以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时,既然称之为律诗,那必然要求其高度的格律化。杨炯所作,如"从军行"(略)格律是多么的谨严!对仗是多么的工稳!诗采是多么的精美!音调是多么的铿锵!......王勃和卢、骆集中,五言律虽不乏名作。......但如按照律体最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毕竟不是正规的典范。但从这一角度来看,四杰之中,杨炯是最为突出的。"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关于杨炯诗歌的专论,如杨恩成的《论初唐诗人杨炯》一文就是一篇对杨炯进行全面评价的论文,该文认为杨炯的诗作"题材比较广泛,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比上官仪等人丰富,形式上多是五言。"文章又认为,"作为唐诗开创时期的诗人,杨炯的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不如王勃和骆宾王。他的五律、五排多沿用古乐府旧题,在风格和技巧上缺乏个人的独创性。但他的近体诗在格律上更趋严整,在奠定五言律体的体制、改造齐梁诗方面,杨炯无疑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杨炯作品的整理成果有徐敏霞整理的《杨炯集》,书后附傅璇琮的《杨炯简谱》。                                                              

        第五节  陈子昂研究      

            本世纪的陈子昂研究成果颇丰,无论是对其生平、思想,还是对其诗歌、散文艺术、诗文革新主张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远较前人深刻,下文将从陈子昂生平研究、思想研究、诗文革新主张研究、诗歌艺术研究、散文研究、作品整理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介。

            一、陈子昂生平研究

            陈子昂生卒年研究    对陈子昂的生卒年,本世纪有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观点:(1)本世纪二十年代,郑振铎《文学大纲》、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皆认为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逝于武后圣历元年(698)。此后,陈子展的《唐宋文学史》、谭丕谟的《中国文学史纲》、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周祖譔的《隋唐五代文学史》等,均继此说。(2)1934年,谭正璧编纂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35年,罗庸在《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二号上发表的《陈子昂年谱》,均认为陈子昂当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02年。罗谱的根据是:赵儋《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云:"年二十四,文明元年进士,射策高第。其年高宗崩于洛阳宫。"据此,由中宗文明元年甲申(684),上推二十四年,为高宗龙朔元年辛酉(661),是为子昂生年。由龙朔元年辛酉,下推四十二年,为武氏长安二年壬寅(702),是为子昂卒年。此说问世以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均有学者响应。1961年3月8日的《文汇报》发表的刘大杰的《论陈子昂的文学精神──纪念陈子昂诞生一千三百周年》显然是从罗说。此后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陈子昂传"条、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等均从罗说。(3)1930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梁廷灿编著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说,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卒于圣历初,年四十余。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姜亮夫编撰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所定生年与梁廷灿同,岁数则以四十整计之,卒年是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4)彭庆生于八十年代初发表了《陈子昂生卒年考》,对前此三说一一作了辩驳、否定,然后定陈子昂生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十二。同年,韩理洲也发表了《陈子昂生卒年考辨》一文,对以前三种说法同样作了辨析,但他认为陈子昂当生于公元658年,卒于公元699年。与彭说稍异。此后一年,吴明贤发表了《陈子昂生卒年辨》亦反对前三说,认为彭说和韩说近是,然其中亦有不少矛盾和疏漏,并进行了辨析。此文最后认为,陈子昂当死于久视元年(700),年四十二,以此上推四十二年,则是高宗显庆四年(659),此当为子昂生年。吴明贤后来又撰写了《陈子昂生卒年补证》予以补充论证。但是,在1986年,九嵏人《关于陈子昂的生卒年》对吴明贤《生卒年辨》一文提出异议。文章说,审《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卢藏用《纪信碑阴》原文,长安二年(702)七月"自减私俸"的是为纪信立碑的县令孔祖舜,"非撰碑人卢藏用"。但是,该文作者"竟张冠李戴,说什么卢藏用有了私俸",断卢氏弃隐入仕在长安二年,由此进而断定陈子昂卒于久视元年(700),生于显庆四年(658)。又说,至于吴明贤写的《补证》一文"那就更是误而复误了"。

            陈子昂生平行迹研究    本世纪学界关于陈子昂生平行迹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早在1935年,罗庸就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陈子昂年谱》。该谱首先考证了陈子昂的世系、友人及时人相与过从者。其次,对子昂一生重要事迹及一些诗文作了编年。如,该谱据《陈子昂文集》补充了考进士落第、入仕前山栖学道、从乔知之北征、初任拾遗旋即被诬入狱等被两《唐书》本传及历代为子昂作传者所遗漏的重大行事。该谱面世后不久,岑仲勉于四十年代撰《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予以补充,该文考证了"子昂世系"、"子昂疑年"、"子昂及第年"、子昂文集中所涉人物和事迹若干条,最后对罗庸《年谱》中诗文编年作了八条补正。

            进入六十年代,马茂元在其《读两〈唐书·文艺(苑)传》中对子昂本传中一些问题也作了很有意义的考辨和补正工作,如马先生认为,子昂死于冤狱并非如卢藏用《陈氏别传》、《新传》所云系县令段简谋财害命所致,而是遭受武攸宜政治迫害致死;《新、旧传》所载王适见子昂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云"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马先生谓此说致误之由是"刘昫撰史时,徒闻《感遇》之名,而实未见其诗,故摭拾《别传》之语,而漫以此当之耳。宋祁增减《旧传》以成文,或未之深究。独怪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全载《感遇》三十八篇,仍沿其失,殊令人不解。"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陈子昂生平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彭庆生《陈子昂诗注》附录《陈子昂年谱》继罗谱之后对陈子昂生平及其诗文编年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该谱认为,子昂于调露元年始入长安,年二十一;调露二年至洛阳,初试落第,年二十二;开耀二年举进士,年二十四;唐睿宗文明元年春,诣阙上书,擢麟台正字;天授二年秋,以继母忧解官返里;长寿三年居东都,守右拾遗,旋坐逆党陷狱;万岁通天元年,九月,以同州刺史建安郡王武攸宜为右武卫威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子昂以本官参谋;圣历元年秋,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带官取给而归;圣历三年,家居守制,县令段简罗织诬陷,收系狱中,忧愤而卒。在彭谱发表后不久,学界对陈子昂行事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1983年陆庆夫发表了《陈子昂的河西之行与唐代同城考辨》一文。陈子昂的河西之行及创作活动是研究者们忽视的一段经历,由于对唐代地理概念缺乏统一认识,从而影响到对陈子昂河西之行阶段所创作诗篇的理解。陆庆夫此文勾勒出陈子昂此行的概貌,解决了古今地名的异同问题,这对进一步研究陈子昂生平活动和理解陈子昂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帮助。同年,葛晓音发表了《关于陈子昂的死因》,该文认为,学界所普遍认同的陈子昂系武三思陷害致死的说法值得商榷,作者通过分析陈子昂所写《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一文,发现其中有对武周革命不恭的内容,进而认为,陈子昂的死因更可能是段简陷害子昂根据陈子昂所写府君墓志铭一文,"附会文法",以子昂诋毁武后,"指斥乘舆"、"无人臣之礼"为名,勒逼财物,致使本来就哀毁羸疾的陈子昂不堪折磨而死。1985年也有两篇文章论及陈子昂的生平,即九嵏人的《子昂"游太学"考》和韩理洲的《陈子昂行事研究》,其中韩文专对陈子昂研究中某些传统意见提出异议。首先,韩文对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所谓陈"年十七、八未知书",后"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游太学"等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措辞欠当,且有阙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