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42章

第42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作者援引陈本人著述,勾勒出其入仕前在四川时即关心时弊民瘼,不能以"未知书"概括其时诗人生活。其次,作者认为陈子昂晚年退隐后并无"诛讨武氏之文字",不同意有的同志提出陈退隐后反对武周政权的说法。他认为,陈之遇害,并非由于他根本反对武周政权,而致使由于招致武周集团中个别权奸忌恨之结果。此后不久,韩理洲又撰写了《行年中的几个问题》,该文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1)入仕前已对社会有所考察;(2)首次应试不在游太学之次年;(3)文明元年中进士并释褐拜官;(4)初拜官应为秘书省正字;(5)以继母忧返蜀之年,文章认为此事当起于天授二年(691)初秋,迄于长寿二年(693)秋冬;(6)任右拾遗之年(长寿二年冬)。1988年王辉斌发表了《陈子昂死因新探》一文和上引葛晓音文一样,都认为前人所说陈子昂死于武三思诬陷致死的说法难以成立,基本同意卢藏用《别传》关于段简"附会文法"的说法,但他又认为,葛文说陈子昂乃是因其文章犯武后之大忌而为段简所害的观点也难以成立,以为陈子昂的死因,共由三个因素构成:一、因私撰《后史记》而为段简"附会文法";二、"外迫苛政";三、宿命论的危害。而三个因素中,又以第一个最为重要。文章认为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中交代得至为明白,而卢氏又是陈子昂生前挚友,所言定为可信。

            另外,关于陈子昂生平研究的成果还有韩理洲的《陈子昂小传》、萧涤非、吴明贤著《陈子昂传》、韩理洲的《陈子昂评传》等。

            二、陈子昂思想和政治品格研究

            在初唐诗人中,陈子昂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而且由于他与武后关系前后不太一致,所以,本世纪许多学人都十分关注陈子昂的思想和政治品格,产生了许多成果。

            陈子昂思想研究    关于陈子昂的思想,闻一多有比较深入的论述。他认为,陈子昂的思想和性格首先是受了当地风气的影响,"从性格和生活态度来看,子昂和太白极近,用先秦学派思想来衡量他,可说是属于纵横家兼道家。太白平生景仰的不是那位战国的鲁仲连么?......因而他常想能用超人的力量为人排难解纷,进而至于求仙超世,既重功名,又尚清远,子昂和太白同出生于西蜀,受了当地风气的影响,所以形成与众不同的诗风。"其次,他又从家世方面来探讨子昂思想和性格的来源,"说到道家气质,可说是他的家风。""他的家庭的确是一个充满道教气味的家庭,便是读书环境也影响着他。"在和李白的比较中,他认为,"子昂早年是赌徒,又奉道教,两者其实是合一的,因为道教所持颇有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不过拿他和太白比较,子昂还算稳重,这是由于一部儒家思想使他的生活态度有所限制,所以在他的诗里,我们还可见到他某些悲伤沉恸的地方。"最后,他对子昂的思想作了一个总结:"陈子昂的复杂思想,可以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

            五十年代以后,新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对陈子昂的思想也有所论述,但不太细致。代表性的著作如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而且认为,"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八十年代,类似的探讨陈子昂思想的文章才更深入一些了。如韩理洲《生平和思想》一文就认为陈子昂一生各个时期的思想是不同的、变化的,如"青年陈子昂在遭遇科场挫折之后,虽身居山林,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未放弃拯时济世的宏愿,他欲待时而出,仍然企慕着建功立业。""关于他的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学术界有人依据他在《谏政理书》中曾有'民本'、'仁政'、'德教'的言论,便断定其属儒家思想,似欠妥。从《上军国利害事》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的'安人'主张与黄老的清静无为是揉合在一起的。......陈子昂在强调德教、仁政的同时,又反复指出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能密静'、'机静则福'。显然,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儒家思想和黄老之学二者兼而有之。""出狱后的陈子昂颇爱黄老之言,......原先潜伏在脑海的隐逸思想,已经发展到将要付诸行动的时刻。""六七九年东征遭受打击之后,陈子昂虽然从主要倾向来说,由积极进取转入了消极颓唐。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遗忘世事,在他的身上还残存着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扬善憎恶的火星。"

            又如,冯良方的《陈子昂的天人合一思想四论》则专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加以论述,认为"就三家思想而论,虽然他亦有咏禅之作,但更以儒、道二家为精研,并统一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中,包括了自然宇宙观、社会政治观及人生观等主要内容。"另外,邓元煊的《略论陈子昂的哲学思想和诗歌理论》则认为,陈子昂的哲学思想有其独自的明显和不同于他人的发展历程。24岁中进士以前,是他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他接受了各种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崇儒、重道、好侠的家风代代相传,深深的影响着陈子昂,这一阶段较长时期地支配着他的行动的主要思想是纵横家思想,对其余各家学说的吸取直接影响的他此后的所作所为。从24岁中进士到40岁辞官还乡,是他的第二阶段,这段时期他既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又有法家的富国强兵、耕战法治等思想因素,儒法两种思想交互作用着。在守丧期间,与晖上人的交游,更深化了他潜伏在脑海里的避世隐居思想,老庄哲学和释家思想又一度占据过主导地位。从40岁辞官到42岁惨死于狱中,是他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老庄哲学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占据了他思想的主导地位。文章最后认为,"简单地将他归入某家某家,显然是不恰当的。"

            葛晓音的《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认为,陈子昂在最后十年间,认真思考并吸收了道教思想,他对道教的认识主要本于茅山道派。《感遇》诗体现了茅山道派的天命说和循环论。陈子昂在用道教哲学解释自然和历史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初唐四杰也曾苦苦思索过的"时"、"才"、"命"三者之间的关系,确认了士人用舍行藏的处世哲学。

            韩云波的《陈子昂的侠气与初唐文学革命──兼论陈子昂对前代文化的集成和改造》论述陈子昂在初唐文学革命中担当重任时认为:"恰恰是由'豪侠使气'和'折节为学'的融合,带来对初唐风气一种崭新的改造,这才是他异于前人而取得成功的秘密。"作者认为,陈子昂的侠又不同于一般的侠,而是融合了道、墨、儒、纵横、阴阳诸家因素,在侠与隐中蕴藏着对现实社会政治参与欲望的侠,因而超越流辈,终成大器。作者还指出,陈子昂的"侠性气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敢于进取,躁于进取;第二是知恩图报的侠士心态。陈诗中有四种由侠而儒的阳刚内质,即用世之志、慷慨之气、阔大之貌、武毅之风,这些内质,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向上的人格力量,正是初唐一般诗人所不具备的,因此也只有陈子昂才能担当文学革新的重任"。

            陈子昂政治品格研究    陈子昂与武则天政权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陈子昂政治品格的评价,故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的关注。本世纪以来,讨论这一问题的论文和著作也不少。

            曾毅《中国文学史》(1915年版)认为,"(子昂)为神凤颂、明堂议,贡谀牝朝,诚所谓荐圭璧于房闼,以脂泽污漫之者也。"王运熙《陈子昂和他的作品》则认为,"我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子昂忠于那一姓,而在于他在那段时期发表了怎么样的一些政治主张,在于这些主张是否符合于整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综观子昂在武后朝所发表的许多言论,不能不承认:他中肯地揭发了当前政治上的许多弊害,指出了广大地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不安定,要求迅速改变这种情况;他具有政治的远见和热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怀这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不畏强暴,正直不阿,他不是苟合求荣的人物。"刘大杰针对封建社会的学者常常纠缠于子昂是不是武则天的党羽,是不是忠于李唐王朝的观点,鲜明地指出:"陈子昂十几年的政治生活,都在武则天掌权和称帝时代,前人讥为不忠,这种封建正统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武后称帝,他写过《上大周受命颂表》和《大周受命颂》四章,这是官场的应酬,算不得什么大污点。他既不是李唐宗室一派,也不是武后的忠臣。但是他刚果强毅,正直开明,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他的政治立场虽说终于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他毕竟是封建阶级中具有清醒头脑、富于正义感和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古代那些封建正统观念的历史家和批评家们,说他谄媚武后、图取富贵、品格低劣的种种谰言,实际是对陈子昂的诽谤和诬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