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78章

第7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万曼《韦应物传》也认为贞元元年秋,韦应物到江州,任刺史;江州罢郡后,似乎曾赴京一次。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则认为,大约贞元元年初,正当韦应物调刺江州三年任满的时候,他奉召回到长安;韦应物这次回长安,就在尚书省为左司郎中。傅璇琮文通过缜密的考辨,认为韦应物是在贞元三年应召由江州赴京为左司郎中的。李良熔《韦应物未罢江州刺史任》认为,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夏,韦应物未罢江州刺史,而是从江州刺史任上直接被召至京城任左司郎中的。

            六、任苏州刺史的时间:关于韦应物任苏州刺史的时间,薇园未能确考,而是云在贞元元年后不久。万曼认为韦应物守苏州刺史的时间,大约在贞元四年七月以后到六七年间。孙望的看法与万曼相近,也认为贞元四年七月以前,韦应物不可能刺苏州,而贞元五年,应物已在苏州,大约贞元七年末或八年初,应物便任满罢官,寄居苏州的永定寺了。此后,傅璇琮观点也与万曼、孙望相近,惟考证更细。

            七、其他问题:在一些小问题上,学界也有分歧,如韦应物入太学读书的时间,薇园、万曼、孙望、傅璇琮等人均认为在三卫落职之后,然廖仲安据唐代制度和韦应物诗中所叙,指出韦应物入太学当在为三卫之时,而不在三卫落职之后。玄宗西幸,他自三卫撤出,乾元元年,他又返京城,复入太学读书。又如,万曼认为,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前韦应物结婚,且地点是在长安,而非洛阳。孙望则认为,至德三年(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应物结婚,是年二十二岁。廖仲安则考定为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性格、思想和诗歌的思想性研究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最早对韦应物其人其诗进行专门性探讨的论文,该文在述及韦应物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性时说:"韦苏州诗中多表现其恬退性情及爱民思想。"

            薇园在其《韦苏州年谱稿·前记》中则云:"观其性情恬退,不慕荣利,而少年则豪侠不羁人也。......盖棺定论,非陶靖节一流人,不能位置。"

            五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学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对韦应物诗歌持否定态度,谓其思想性不高,故把他归于反现实主义诗派中。此书出版后不久,夏静岩即撰文反对这种观点,他通过对韦应物诸多作品的具体分析,认为韦应物也有"一种充满着对人世有热爱的作品",而且归隐后也参加农业劳动,作官时也得到人民的爱戴,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则从发展的角度,分时期地论述了韦应物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认为,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充当了唐明皇的爪牙,"这是他一生中生活的最庸俗而思想也是最不光彩的时期"。韦应物在武功折节读书和在太学受学的时期,开始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这对于他思想作风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当然此后也还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洛阳丞期间,应物一方面怀着济世的抱负,然而位卑人微,无可施展;一方面又因个性傲岸,而在混浊的社会里到处碰壁:就在这重重的社会矛盾和人事摩擦下,逐渐转变成与世不协、消极退避,有时清静自持、故示高洁的韦应物。在三为刺史期间,他虽然有着同情人民之心、有着一番抱负,但却处处受挫,"佛道间杂的阴暗思想就应时而抬头了,而且即时表现为消极退让,遯世孤高的处世态度。"

            汤擎民在其《论韦应物的"兴讽诗"》中着重谈韦应物的"社会政治诗",认为"韦应物是关心国家大事和王朝安危,注意社会政治情况,敢于揭露其中的丑恶面,同时又能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把他的无比关心和同情,融注入'兴讽'一类的诗篇。"

            储仲君《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根据韦应物诗作所反映出来的主导情绪,将韦应物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一、洛阳前后,自就读于太学到供职京兆府以前,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期;二、长安-滁州,自就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这是一个消沉失望的时期;三、江州-苏州,自出任江州刺史,到寓居永定寺,这是一个满足安逸的时期。

            姜光斗的《韦应物评传》从总体上评价了韦应物的思想和诗歌的社会价值,他说:"韦应物是一位性格刚直、醇厚、关心民生疾苦、入世较深的诗人。在历任地方官任上,他能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注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生的疾苦。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着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农民的劬劳、希望和辛酸,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的不满。在中盛唐之交,在杜甫和白居易之间,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比起同时代的'大历十才子'来,现实性要强得多。"

            诗歌艺术研究  本世纪以来,人们对韦应物诗歌艺术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卞敬业《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是本世纪较早对韦应物诗歌进行较深入、细致探讨的论文,文章论韦应物在诗坛上的地位云:"苏州诗平易冲和,随在表现;而其真朴处,亦人不可及。""盖苏州诗品清高,极为当时文人所推重。"论其各体的风格云:"盖苏州诗渊源于陶公,故以五言最为擅场,七言则较有逊色。五古气质闲妙,浑然天成,所谓朱丝素絃,一唱三叹。五律多简远,不作矜持语,而自然合拍。五绝则甚古澹,渐入化境矣。大抵韦诗多如行云流水,不著一字,神在阿堵之中,而情寄八方之表者也。"文章又谓"其言情真朴处似渊明,其写景清婉处则多似玄晖",最后称韦应物  "为唐之陶潜"。

            本世纪上半叶的各种文学史、唐诗论著虽然也都涉及到韦应物诗歌,但多简括,不太深入。其中只有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见解较独特:"应物风格虽闲远,但与其说他近渊明,不如说他较近于孟浩然。真实的渊明的继人,应是王维而非应物。他和孟浩然相同,往往喜用自然景物来牵合拢来烘托自己的情绪。"

            倒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几种文学史对韦应物诗歌的分析和评价,有一些新意。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在论韦应物田园诗时着眼于韦与王、孟的区别:"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又云其山水诗虽然"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醇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又如,中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韦应物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复杂","他的风格简洁,能用极少的句子包括很多的内容,有时平淡,有时浓丽","但是他也有豪迈愤激的一面,这是不容忽视的"。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韦应物诗歌研究才真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高海夫的《中唐诗人韦应物》一文对韦诗风格有其独到的理解,认为前人所说的"澄淡精致","其实主要是指韦应物的个人抒情之作与流连光景之什而言的",他的诗"在艺术上也不是一味的'澄淡精致',工巧秀丽的","有些作品的语言"以古朴平淡见长",此外,"韦应物还写过一部分声情慷慨、意象豪放、风格劲健的作品。"此外,姜光斗等人的《韦诗初探》、汤擎民的《论韦应物的"兴讽诗"》也都指出,不能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山水田园诗人,而着重从其作品的社会意义方面肯定了韦诗的成就。

            稍后问世的储仲君的《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则认为,韦集中那些仿陶体诗作恰好不是他的风格特色的代表,而他的另一些寄赠酬答诗和游览闲居诗,不仅显示了诗人对幽静景物之美的敏感,以及细腻而形象地加以表现的才能,而且全诗渗透了一种凄清寂寞之感,从而表现出对朋友的真切思念。又如《闲居赠友》、《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等诗"表现的是韦应物自己寓居佛寺(善福寺)的闲散、清静的生活,而不是虚拟的田园生活,诗中流露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拟的高情逸趣,此乃其本色。"

            廖仲安在其所著《韦应物评传》中更是认为:"韦应物对陶渊明的敬慕是无可怀疑的",但韦应物效陶更多的是仿效其"风华清靡"的一面,韦应物从这一方面学陶,就与学谢灵运、谢眺很接近了。他的诗风达到流丽、尚未发展到富艳。

            张天健《试论韦应物及其诗歌》也认为历代诗论家把韦应物视为高雅闲淡、只是宗谢摹陶的山水田园诗人,"不无偏颇"。文章指出,韦诗能多方揭露时弊,"善反诸己,省分知足",关心民瘼。因此,韦应物不是出世的"幽人",而是动荡现实中的"忧人"。文章把韦应物置于盛唐到中唐的时代转折过程中加以分析,既看到了盛唐时代给予他的鼓舞,又看到了中唐时代对他的影响,因此所论较为客观。

            和前此诸文相比,胥云的《论韦应物诗歌的淡美风格》认为,韦应物的主要风格是淡美,它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的矛盾统一体,"淡"是这种矛盾的折射和显影,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是这种淡美风格内在生命力的底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