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这种淡远冲和的诗歌美学风貌既有大历诗坛崇尚"高情远韵"这一普遍美学趣尚的影响,又显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他摒弃了大历诸子嘲风弄月藻饰空虚的毛病,走风雅真淳之道,从而使其诗淡而真厚,风骨内蕴,形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韦苏州体"。
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对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有较深入的探讨,该书首先认为韦应物尽管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实际上他的诗中多兴讽之作,并不是一味恬淡忘怀世事的人。"所以他的山水诗虽然"主要是返璞归真,体和自然","但也表现出正视现实的新趋向",除了反映徭赋繁杂的诗歌以外,他的《观田家》还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这首诗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从中唐开始大变的一个信号。"而且,韦应物田园诗有很多是作于出守地方州县时,他"实际上是以外郡为隐","这种郡斋或县斋中作的田园诗,大多将小谢宣城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诗的田园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派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对于韦应物的山水诗,作者则强调了韦应物中的渲染"禅境"、"淡化仙境"的高度成就。该书最后总结说:"在大历诗歌风力衰退,敷词益工的形势下,韦应物继承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不仅创作了许多运用比兴言志述怀、批判时弊的诗歌,而且在山水田园诗中再现了陶诗的真趣,以及王孟诗派所追求的高尚纯洁的人格理想,这是他的诗歌高出于大历诗人的根本原因。同时,他又在融合陶、孟、二谢表现艺术的基础上,接受大历时代艺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高雅闲淡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淡化意象、寻求韵味、提炼仙境和禅境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优美清空的典型意境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了中唐的时代相和普遍的审美趣尚,因而在中晚唐和宋代,特别受到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另外,美籍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的《盛唐诗》对韦应物也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如他认为"韦应物不是一位中唐诗人,他与盛唐风格和主题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他的许多最优秀的诗篇是有'毛病'的盛唐诗,它们的美正体现于矛盾的不完美之中。"他还对传统的批评家们历来"主要倾心于韦应物的流畅风格和娴熟文体,以及'无声色臭味'的宁静情调"表示异议,认为"韦应物诗的真正魅力应该是在于某些较纷乱烦扰的情绪,在于其融合了所失落事物清晰现象的失落感"。
蒋寅的《大历诗人研究》则视韦应物为大历时期"地方官诗人中一个卓异的个体",并认为韦应物能"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他首先对韦应物的双重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他"在观念上志尚清虚,追慕淡泊宁静的隐士生活,而在实际生活中却留恋爵禄,耽于物质享受。当然,韦应物诗中除了追求静穆散淡之趣外,看不到对物质享乐的欲望,可功名之心终逗露出他骨子里世俗的一面。"他还指出,"韦应物以他对陶渊明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自然地再现了陶诗的精神与风格,从而使陶诗的典型意义由生活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他最后还着重论述了韦诗中"作为人生境界和艺术理想的散淡",分析了韦应物异于大历一般诗人的特殊性。
作品考证和版本研究 傅璇琮先生的《韦应物系年考证》在考证韦应物生平的同时,对韦集中的一部分诗作作了编年工作。姜光斗等人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作者为韦应物考》认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非杜审言所作,该文通过对杜审言和韦应物生平的考辨和诗歌风格的比较,指出这首诗只能是韦应物所作。另外,李良熔的《读韦应物诗札记》也对韦《观田家》诗中的"西涧"和《寄李儋元锡》中的"李儋"、"元锡"作了考证,纠正了传统的说法。
对韦应物集版本版本流传情况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太多,除了万曼的《唐集叙录·韦苏州集》中对之有较详细的介绍,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后亦附有前人藏书志中对于韦集的著录与记载。
三、大历时期中小诗人研究
近百年来,学界对李益、刘长卿、钱起、戴叔伦、卢纶、戎昱、李嘉祐、郎士元、李端、包佶、皇甫冉、张继等大历、贞元时期一些中小诗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李益研究 在大历、贞元时期的诗人中,李益对中晚唐的影响最大,也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故近百年来,学界对他也比较关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李益研究"参考了赵以武《李益及其边塞诗研究综述》一文中的部分成果――编者按。〗
一、生平考证: 早在三十年代初,容肇祖就发表了《唐诗人李益的生平》,对李益生平初步进行了探讨。七十年代以后,卞孝萱先后发表了《李益年谱稿》和《李益年谱稿补记》,对李益生平作了更深入、系统的探讨。谭优学也相继发表了《卞著〈李益年谱稿〉之商榷》和《李益行年考》,观点与卞著多有不同。除此以外,李鼎文的《甘肃唐代诗人李益》、马仁可的《〈从军诗序〉考实》、王军的《李益生平及诗歌系年诸问题考辨》、关眉的《李益从军经历考辨》等也都对李益的生平行事作了考证。
综合以上各家的有关李益生平的考辨,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少年居住地。学界对李益的郡望凉州姑臧,均无异议,但对李益少时的居住地,则看法不同。卞孝萱的《年谱稿》认为李益少时当家于郑州,谭优学《行年考》则认为李益出生于姑臧,少时当亦成长与此。后来,卞孝萱先生又著文指出,李益"旧籍姑臧,家于成纪",对其原来的说法作了修改。而王亦军的《李益祖籍及出生地考》,则从李益的远祖算起,直至李益,详加论证,其结论是:"李益本人亦是在山东(按指华山以东)出生并在山东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李益家住洛阳","从未去过姑臧"。这样,学界对于李益少居何处,就出现了郑州、姑臧、成纪、洛阳四种说法。
(二)、是否曾"东迁"、何时"东迁":谭优学《行年考》认为,公元764年李益17岁以前,"离开凉州,迁入内地,家于洛阳"。卞孝萱《李益及其边塞诗》一文认为,公元762年至763年吐蕃入侵,家乡沦陷,李益东迁,"可能到郑州投靠李揆,也可能在嵩山脚下,颍水旁边的河南府登封县寓居"。王亦军《考》则指出,李益少时不在陇上,其《从军诗序》言"燕戎乱华",说的是身遭安史之乱;而且"假设李益少时居陇上,是不可能迁入内地的"。
(三)、《从军诗序》之真伪:谭优学的《商榷》及《行年考》均认为,此序不见于《全唐文》等处,而"仅见"于张澍《二酉堂丛书·李尚书诗集》,"此序盖张澍据《(唐诗)纪事》作者计有功论李益之言而属缀成之","似非李益原作"。对此,赵伯陶《李益及其边塞诗略论》一文,列举了四条理由以证《从军诗序》"是完全可靠的":(1)张澍本之前120年,有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李君虞诗集》,其中就有此序,故非"仅见";(2)张本是从席本经整理并重新排列而成,此序冠于集中在一起的47首"从军诗"之前,而非作伪;(3)宋以后李益的集子有两个版本系统,一名《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前一系统未收诗序,后一系统(如北图现藏的两个明抄本)有诗序;(4)《全唐诗》未收诗序,可能因成书仓促,仅用二年时间,属漏收。此外,马仁可的《〈从军诗序〉考实》,王亦军等的《李益集注·〈从军诗序〉真伪考》等,也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从军诗序》的真实性,认为绝非出自张澍拼凑。
(四)、开始从军的时间:卞孝萱《年谱稿》认为,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李益33岁时,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赵伯陶《李益及其边塞诗略论》及王亦军等《李益集注·前言》均同卞说。而谭优学《行年考》因不相信《从军诗序》的真实性,故另找证据,定在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李益27岁时,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幕府。范之麟的《李益诗注·前言》从谭说。
(五)、"五在兵间"的时间:容肇祖《唐诗人李益的生平》定李益贞元初入刘济幕,贞元四年以前入韩游环邠宁幕。卞孝萱《年谱稿》认为,第一次为公元780年至781年,在朔方入崔宁幕府,第二次为公元782年入幽州朱滔幕府,第三次为公元786年至787年入鄜坊论惟明幕府,第四次为公元788年至796年入邠宁张献甫幕府,第五次为约公元797年至第799年入幽州刘济幕府。赵伯陶文,赞同此说。谭优学《行年考》则认为,第一次在公元774年至777年入鄜坊臧希让幕府,第二次我公元781年至782年入朔方李怀光幕府,第三次为公元785年至789年入灵州杜希全幕府,第四次为公元790年至796年入邠宁张献甫幕府,第五次为公元797年至第799年入幽州刘济幕府。由于卞著与谭著出入较大,所以各自对李益从军诗的作年、作地的看法,也大不相同。王军《李益生平及诗歌系年诸问题考辨》的看法又与前两文不大相同,他认为第一次是公元777年至779年入鄜坊郭子喟幕府,第二次才是公元780年至781年入朔方崔宁幕府;李益从军曾两至朔方,另一次是在贞元初(公元785年或786年)入杜希全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