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94章

第94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版本研究  本世纪从版本方面研究李贺诗集的成果,主要有王国维的《蒙古刊李贺歌诗编跋》,吴闿生的《跋李长吉诗评注》,尤振中的《李贺集版本考》,万曼的《唐集叙录·李贺歌诗》,涂宗涛的《〈李贺歌诗〉宋本补议》,杨其群的《李贺集题正名》,韩文若的《朱轼〈昌谷集笺注〉评价》等。

            研究资料整理  本世纪学界还对历代的李贺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产生了几部各有特色的资料性著作。如,1975年,为了适应"评法批儒"运动中人们学习李贺诗歌的需要,江苏师院和苏州人民纺织厂合编有《法家诗人李贺资料选编》。陈治国于1983年出版了《李贺研究资料》,该书分"传记·纪事"、"诗评"、"序跋"、"年谱"、"书刊文摘"等几个部分,其中"书刊文摘"部分所收资料截止到1981年,在当时可谓搜罗颇丰,极大地方便了李贺研究工作的开展。后来,吴企明又出版了《李贺资料汇编》,该书收集历代李贺研究资料更为完备。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还出版了两种李贺诗歌索引,一是唐文编《李贺诗索引》,齐鲁书社,1984年版;一是栾贵明编《全唐诗索引·李贺卷》,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节  顾况、张籍、王建和李绅研究      

            顾况、张籍、王建和李绅等人都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在新乐府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和影响仅次于白居易和元稹。本世纪学界对他们的研究虽然还不太深入,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顾况研究

            近百年来,学界对顾况关注得不够,本世纪上半叶没有一篇关于顾况的专题论文,八十年代以前,只有顾易生的《顾况和他的诗》一篇论文;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顾况的关注才多了起来,然而,除了出版了两部新整理的顾况诗集,较有分量的论文也不超过十篇。下面拟从生平、诗歌成就和作品整理等三个方面对之作简要的介绍。

            生平研究  关于顾况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赵昌平的《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等。

            其中傅璇琮文首次对顾况生平行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关于顾况生卒年的几种旧说进行了考辨,作者认为,根据现有文字材料,只能大致推算其大致的生活年代,即其生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其卒当在宪宗元和元年前后;对于顾况的籍贯,文章在对苏州、吴兴、海盐三种说法进行辨析后认为顾况应为苏州人;文章还考知,顾况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登进士第,于大历七、八年间,在滁州;所谓白居易到长安谒见顾况以及顾况"长安居大不易"的誉语,只不过是一种故事传说,而不能看成实有其事。

            对于顾况的生卒年、在滁州与去饶州及其归隐后的居处等问题,赵昌平文提出了与傅璇琮文不同的看法。其中,赵文通过对顾况之子顾非熊生年的考证,推知顾况约生于开元十五年;至于卒年,作者认为同治元年所翻刻及民国三十二年所刻双峰堂本的《顾华阳集序》云顾况"以寿九十四年卒"是正确的,从而定其卒年于元和十五年后。赵文又认为顾况大历七、八年不在滁州而在永嘉,顾况《龙宫操》诗下的小注"壬子,癸丑"或为"壬申,癸酉"之误,其经滁州当在贞元九年(或十年)时。

            诗歌成就研究  六十年代以前,人们大多是在文学史、诗歌史和有关的唐诗研究论著中涉及到顾况的生平和诗歌成就,故所论大多比较简略。

            顾易生的《顾况和他的诗》是本世纪最早一篇对顾况诗歌成就进行较系统分析的文章。该文认为,"顾况是从杜甫进展到白居易之间的重要桥梁之一,对于'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和创作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在顾况的创作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仿效民歌来反映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现实;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很可能给白居易写定《新乐府》五十首以一定的启发和影响"。文章还指出,"顾况被某些历史记载描写得似乎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狂客,仙风道骨的高人隐士。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仅关切现实,并且原是一个有志用世,企图有所作为的人。"顾况的《游仙记》和《莽虚赋》,是他厌恶当时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和隐遯出世思想结合起来的产物。这里诗人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国。他的作品常常似乎信手拈来,却又是那么妙趣横生,想象非常丰富,比喻非常奇兀新颖,韵律非常流宕,感情的刻划非常真挚深刻,形象非常生动。但"有些作品过于粗率、浅露,了无意味,读之索然"。

            二十多年后,王启兴发表了《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该文偏重于顾况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社会意义,认为在那"诗道初丧"、"气骨顿衰"的诗风转变之时,顾况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同时又不囿于传统诗教。在创作上他自觉向民歌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的创作。因此,顾况的诗歌不仅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是盛唐后期、中唐前期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

            和王启兴文相比,稍后面世的邓红梅的《顾况诗歌新论》一文,论述更深入、更全面。文章认为,顾况的一生,同时受到正统儒家、天师道、禅宗思想的影响,它们交互作用,不仅造就了他的人品,而且渗透了他的诗风。贞元五年以前,他大致是一个力求锲入现实生活的人,这时期,特别明显的是他写了许多揭露生活中不合理、不如意现象的诗歌;贞元五年贬官,此后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富贵荣达的再认识,从前用心追求,而现在已经厌弃;入道后的顾况看起来愉快而平静,他在用眼睛捕捉、用心体味、用笔表现着灵气盎然的山林烟霞之景。文章还指出,在元结们和"大历十才子"活跃的中唐诗坛上,与韦应物一样,顾况为解决"风力"、"气骨"与"理致"、"意表"的矛盾,自己探索新路子,并且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他的诗作极少平淡的构图和平庸的调色,在他描绘的自然实景中折射着梦幻的光芒。他的歌行除想象过人而外,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出人意表;顾况的诗歌不仅时露奇气,而且常常狂态。

            另外,赵昌平的《"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和葛晓音的《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和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的共同倾向谈起》对顾况诗歌艺术都有新颖的看法。如赵昌平指出,顾况乃是"吴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唐诗风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他兴象风骨并重,故能得盛唐人风蕴;另一方面是"法变气老",由老成而开法变之渐。总之,复鲍、谢元嘉体奇险深曲,排恣纵之古而与杜甫诗风相通,革十才子格调羸弱、窘于驰骋之弊而执韩、孟奇变之先鞭。葛晓音文则对顾况与天宝大历诗坛复古思潮的联系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她认为顾况主要是从人世间的沧桑着眼,以普通的生活经验揣度神仙眼中的世变。这就将杜甫善于以现实生活体验输入神话幻想的特点和独孤及、毕曜、苏涣及《箧中集》诗人强烈的人生如寄之感结合在一起,直接启发了李贺的奇思。顾况正是随着天宝以来诗坛上复古的潮流,综合了杜甫和天宝大历诗坛上其他诗人追求奇变的创作经验,才成为盛唐与中唐两大诗歌高潮的中介。

            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两个顾况诗集的新整理本,一是赵昌平校编的《顾况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是王启兴、张虹校注的《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万曼的《唐集叙录·华阳集》中对顾况集的版本流传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另外,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中也述及顾况集的传刻情况。

            二、张籍研究

            和顾况相比,本世纪学界对张籍的研究要系统和深入一些,其中生平方面的研究成果又稍多一些。

            生平研究  本世纪张籍生平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卞孝萱的《张籍简谱》该谱对张籍一生重要行事和诗作尽量作了编年,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在卞谱的基础上,对张籍的生平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潘竟翰《张籍系年考证》就认为卞谱间有疏忽失误之处,遂作了一些补正工作,如卞谱认为张籍约生于大历初年(公元766年)前后,本文则认为张籍约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迟乃鹏的《张籍、刘禹锡相替主客郎中前后事迹考》也认为,卞谱在张籍、刘禹锡相替为主客郎中前后一段时间的事迹上,有值得商榷之处:卞谱认为,张籍应在大和二年春任京职主客郎中后不久,又任分司东都之主客郎中时,继刘禹锡为京职主客郎中;本文则认为张籍根本不可能于大和二年春不久,继张籍为主客郎中。张国光的《唐代乐府诗人张籍生平考证――兼论张籍诗的分期》也在张籍的生卒年、里贯及生平仕履的某些方面得出了与卞谱相异的结论。张文据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所云"籍大历中""见(于)嵩""籍时尚小"等语,假定其时为大历十年,时籍九、十岁,定其生于大历元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