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至于其卒年,作者据张籍大和二年任国子司业,并终于此职,而贾岛《哭张籍》诗置于其《技张司业》诗之后,认为张当卒于大和四年春以前。张籍之里贯,旧有和州乌江及苏州两说。卞谱取前说,张文则据前引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王安石《题张司业集》称"苏州张司业",及张籍《送远曲》之"吴门向西流水长"、"此去何时返故乡",《寄苏州白使君》之"题诗今日是州民"等否定乌江之说,认为张籍应是苏州人。对于张籍任主客郎中的时间,张文定于宝历二年,又定其调任国子司业在大和二年。而纪作亮《张籍籍贯考辨》则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纪作亮后来发表的《张籍年谱》,是其张籍生平研究的一次总结。
谢荣福的《张籍杂考二则》,是对潘竟翰《张籍系年考证》一文的补证,主要探讨了张籍任广文馆学士及其起迄时间(元和十三年夏秋间至十五年秋)等问题。郭文镐的《张籍生平二三事考辨》,则对卞孝萱的《张籍简谱》、潘竟翰的《张籍系年考证》、张国光的《唐乐府诗人张籍生平考证》诸文进行补正。其中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时两次出使南方、大和四年秋张籍尚健在等观点,均为张籍生平研究中的新说。朱宏恢的《从白居易张籍的酬唱诗看他们的交往》以白居易、张籍的交往诗为例,论述了诗人间的交往对于艺术风格形成和文学运动兴起的重要作用。李一飞的《张籍王建交游考》对张籍、王建二人的交游情况进行了考证,同时对二人各自的生平事迹亦有自己的看法。
乐府诗研究 本世纪的张籍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乐府诗方面。钱钟书的《谈艺录》中有一节"论张文昌",文章认为, "其诗自以乐府为冠,世拟之白乐天、王建,则似未当。文昌含蓄婉挚,长于感慨,兴之意为多;而白王轻快本色,写实叙事,体则近乎赋也。近体唯七绝尚可节取,七律甚似香山。按其多与元白此喁彼于,盖虽出韩之门墙,实近白之坛坫"。
五十年代以后,人们更是集中探讨其乐府诗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成就。如,五十年代有李听风的《谈张籍乐府中所反映的唐代社会问题》、华忱之的《略谈张籍及其乐府诗》、张国伟的《试论张籍诗的现实主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情况也类似,如陈力的《试论张籍的乐府诗》、肖文苑的《论张籍的乐府诗》等,无论从选题还是论述深度,都无多大变化。
不过,纪作亮《张籍研究》的出版,稍稍改变了张籍研究中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该书从"张籍的时代"、"张籍的生平"、"张籍的思想"、"张籍的诗歌"、"张籍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张籍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的研究,而且也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如他认为,张籍对文艺有一些较为精辟的见解:(1)张籍论创作主张"破旧"、"出格",诗以新颖见佳;(2)写作时要"放性灵"、"感所怀",诗以高韵称奇;(3)诗应为知音而抒发;(4)诗应是无闲语。他还认为,"真"是张籍美学思想的内质,"妙"是张籍美学思想的外形。这些抉发较之当时学界一味探讨张籍乐府诗的现实意义的做法还是颇具新意的。
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1957年,徐澄宇选注的《张(籍)王(建)乐府》,选注张籍乐府诗五十四首。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明嘉万年间刻本《唐张司业集》(八卷本)为底本,参照现存各本,细加校点删补,编成《张籍诗集》凡八卷,收诗四百七十八首,逸句一条,联句六首,附录二项(张籍书二首,他人序跋三则),为目前最为完善的张籍作品集。
另,佟培基《张籍诗重出甄辨》,对张籍与他人诗作近三十首的重出情况作了较为细致的辨析工作,颇有功于张籍诗的整理。
万曼的《唐集叙录·张司业集》对张籍诗集的版刻、流传情况有较详细的介绍。另外马家楠著《张籍评传》中也对张籍诗集的各种版本及流传情况有简要的交代。
三、王建、李绅研究
近百年来,王建研究取得的成就也很有限,其中以生平研究和乐府诗的研究稍微突出一些。
王建生平研究 卞孝萱的《关于王建的几个问题》,是本世纪较早对王建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王建生平的研究才较为系统深入。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谭优学的《王建行年考》、宁业高的《王建的生卒年》、卞孝萱、乔长阜的《王建的生平和创作》、李军等《关于王建生平事迹的两点考证》、迟乃鹏的《王建生平事迹考》、李一飞的《张籍王建交游考》等。其中谭文对王建生平的研究比较系统,他据王建的作品及有关记载,勾勒排比了王建的生平事迹,否定了闻一多《唐诗大系》中为王建生于大历三年、卒于大和四年的说法,认为王建应生于大历元年,卒于大和五、六年后。宁业高文对王建的生卒年有新的认识。卞孝萱、乔长阜文带有评传性质(后来即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将王建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考察,以诗论史,兼及仕履、交游。
王建诗歌研究 上引卞孝萱、乔长阜文对王建的诗歌创作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他们在分期评述王建的诗歌创作情况之后,还专门探讨了王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认为"王建的乐府诗成就最高,宫词影响较大,其余各体也不乏名篇佳作",指出王建乐府诗的主要特色是"题材广泛,思想深刻,爱憎强烈,倾向鲜明","在以客观而严谨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说"王建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人","他写了《宫词一百首》,这在我国诗史上是空前的事,对后来宫词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因而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但是他们又认为,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平庸之作"。李贺平的《试论王建的〈宫词〉》则认为前人对王建《宫词》的评价偏低,他主张把《宫词》放到唐代七绝组诗的发展长河中去重新考察。文章指出,王建《宫词》"不仅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王建以组诗的形式扩大七绝容量的艺术实践,"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陈节的《中唐民俗氛围中的王建乐府》,指出王建乐府诗中明显描写中唐民俗事象的就有二十几首,占王建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强,文章分别论述了王建乐府诗对中唐婚俗、生产、信仰、丧葬、游艺等民俗的表现情况。
王建作品整理 1957年,徐澄宇选注的《张(籍)王(建)乐府》,选注了王建乐府诗七十六首。后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58年排印了《王建诗集》(十卷本),此书以南宋陈解元书籍铺刻本《王建诗集》为底本,参校汲古阁本、席氏《唐百家诗》本、《全唐诗》本、清代中叶胡氏谷园刊本诸本,进行校勘,为目前较为完备的本子。吴企明的《王建"宫词"札迻》,对王建百首《宫词》首次作了注释工作。其《王建〈宫词〉辩证稿》认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的《王建诗集》对卷十中的王建《宫词》一百首中与他人作品的混乱情况并未甄辨清楚,遂酌加订,具体说明了那些诗是杂入王建《宫词》中的他人作品,那些诗是应该补入百首《宫词》中的王建诗。其《王建〈宫词〉校识》则认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的《王建诗集》卷十中的王建《宫词》一百首的校勘还未尽善,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异文也未列入"校语"中,一些显然错讹的文字也未校正,故在增加参校本子的基础上,对王建《宫词》作了进一步的校勘。
另外,栾贵明编《全唐诗索引·王建卷》、迟乃鹏的《有关王建一些重出诗考辨》、《关于王建六首诗系年的考辨》以及万曼的《唐集叙录·王建诗集》等,也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李绅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于李绅的研究更少,专题论文只有卞孝萱的《李绅年谱》、宁业高的《关于一首唐诗的作者考辨》、文阁的《李绅诗美学思想探微》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另外,卞孝萱、卢燕平撰有《李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一文,对李绅一生的行事和创作活动、诗歌成就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王旋伯注的《李绅诗注》是一个普及性读本。万曼的《唐集叙录·追昔游编》介绍了李绅诗的流传情况。
第六节 孟郊、贾岛、姚合和皇甫湜研究
孟郊、贾岛、姚合、皇甫湜等人都是中唐诗坛上韩孟诗派中的代表作家,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流被后世,故一直是历代诗评家比较关注的研究对象。近百年来,学界对他们的研究尤其突出,无论是生平行事研究还是诗歌艺术的探讨,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孟郊研究
生平研究 本世纪最早对孟郊生平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李士翘的《孟东野年谱》。稍后不久,华忱之发表了《唐孟郊年谱》一卷,使得孟郊生平研究更加深细了,而且谱中许多观点和结论一直为后来学界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