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96章

第96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941年,华忱之又发表了《孟郊诗文系年考证》。此后,除了华忱之将其《孟郊年谱》两次再版、张金亮发表《孟郊去溧阳尉并非辞官考》,未见有人对孟郊的生平作新的研究。

            诗歌研究  和孟郊生平研究比起来,关于孟郊诗歌创作的研究成果更多一些。早在1933年,陈石遗就在无锡国专作过一次题为《孟郊诗》的演讲,陈石遗在演讲开头说:"余所以在此提出孟郊诗,有两大原因:一为孟郊雪冤;二为挽救今日之文澜;而后者之目的尤大。"他先将孟郊与杜、韩进行比较,谓"孟郊与杜韩同为唐诗中少有的'雅派',可见东野诗派之正",还分析了三人诗情之异:"论其情:则杜诗多忧国,有大臣风;韩诗多卫道,有大儒风;孟诗重复仇,有侠客风",在演讲的后半部分,他特地拈出孟郊诗中的五大人文精神以矫当时文风、民风之"颓靡":(一)富有报国精神,(二)富有轻生精神,(三)富有为人精神,(四)富有慈善精神,(五)富有兼爱精神。此后,钱大成发表了《孟郊诗论略》、陈柱发表了《孟东野诗杂说》,对孟郊诗歌也作了较全面却不太深入的探讨。

            和上引诸文相比,四十年代闻一多对孟郊诗歌的分析则比较独到,他认为,"孟郊一变前人温柔敦厚的作风,以破口大骂为工,句多凄苦,使人读了不快,但他的快意处也在这里",又指出孟郊在写作见解和诗歌艺术方面的一些创格,如认为孟郊《赠郑夫子鲂》诗中所云:"天地入胸臆,.........骊珠今始胎"等语,"是写作的最高见解,太白亦不可及";《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诗      "写雪景,亦反映孟郊的心境,东坡等喜学此格";《怀南岳隐士》颔联"在句法上创上一下四格,打破前例,使晚唐和宋人享受无穷",同诗第二首颈联"又是向丑中求美的表现,后来成为宋诗的一种重要特色"。他还指出,孟郊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对当时人情世态的大胆揭露和激烈攻击","他在继承杜甫的写实精神之外,还加上了敢骂的特色,它不仅显示了时代的阴影,更加强了写实艺术的批判力量","所以,从中国诗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最能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继承发扬杜甫写实精神,为实现诗歌继续向前发展开出一条新路的,似乎应该是终生苦吟的孟东野,而不是知足保和的白乐天。"

            五十年代产生了两篇孟郊诗歌研究的专论,一篇是华忱之的《孟郊的生平和创作》,一篇是刘开扬的《孟郊诗简论》。前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孟郊的一生经历,说"他的一生主要扮演了一切被封建社会所损害的伟大诗人所共有的悲剧",其次考察了孟郊诗歌内容的主要特色,分析了孟郊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认为孟诗"惯于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唯一适用的字句'来夸张地突出他所要描写的对象"。后文则针对宋代以后的诗评家多贬抑孟诗的情况,为孟诗翻案,文章首先认为,孟郊虽然写过不少描述他的贫病饥寒的诗,但这"都是他自己的实际生活的写照",而且"确能感动大多数的读者";文章进而指出,"他的那些关怀人民生活的诗就更不应该轻视,而是有力地说明他并非什么独来独往于高天厚地之间的一个'诗囚'。"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孟郊诗歌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了,产生了一些较有新意的成果。如张天健的《为孟郊诗一辨》、《苦吟诗人孟郊及其诗歌艺术》、马承五的《孟郊诗歌的艺术特色》、迟乃鹏的《孟郊言贫诗管窥》、斯蒂芬·欧文《孟郊和韩愈的诗》、尚永亮的《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施蛰存的《说孟郊诗》、刘斯翰的《"郊寒岛瘦"别议――兼论中唐"苦吟诗派"》、张国举的《孟郊在洛阳的家事、交游和诗歌创作》、傅绍良《试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论孟郊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喻学才《孟郊与宋诗》、韩泉欣的《孟郊诗作年补考六题》、马承五《"病态的花"的文化心理特征――中西苦吟诗人比较研究》、郑孟彤《漫谈孟郊的山水诗》、房日晰的《孟郊贾岛诗歌艺术比较》、《孟郊与李贺》、谢建忠的《道教与孟郊的诗歌》等。

            其中张天健前文针对历代诗评家对孟郊"褒少贬多"的情况,就几个人所非议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承五前文认为孟郊诗歌的主要特色是"奇",这主要表现在"构思奇、抒情奇、比喻奇、语言奇",但又"奇而不怪,峭而不险,主要是在质朴中见奇,在立意中求奇,因而特别新颖而富有情味",作者同时又指出,孟诗的缺点是"有的说理议论过多,有的如佛道思想的教科书,枯燥无味,有些诗晦涩难懂"。迟乃鹏文则对人们一般都认为孟郊是"寒士"的传统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孟郊并非那样贫穷,他从孟郊诗中看出孟郊家有一婢、一仆,还有两顷地和一些耕夫,这样的人家"怎能说成'饥寒'、'悲惨'!"而且他任官后"生活更加富裕"。既是如此,为何韩愈等人会说他"穷饿"呢,而他在诗中也自言如此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封建士大夫不以"掌握的财富的多少","而是以是否作官,以及官职的大小,品秩的高低"作为是否穷的主要依据。因此孟郊言贫诗的产生,"一言以蔽之,仕途失意使其然。"斯蒂芬·欧文文是由喻学才摘译的,著者批评了传统的批评家将孟郊称为韩门弟子的说法,他认为孟郊在公元791年结识韩愈前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诗风。孟郊早期诗中下列五因素的增长是值得注意的:(1)生僻词语的使用和惊人意象的创造,(2)奇巧古拙的夸张趋向,(3)习惯于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限制方法,(4)个人的伦理位置:诗人倾向于估价各种好坏现象,(5)道德和伦理的隐喻。作者还指出,孟郊应进士考试以来的十三年的诗歌,具有如下发展趋向:(1)从朴素、生硬和强烈的尚古主义转变为更为复杂和富有个性的象征主义,(2)孟诗的想象的怪怪奇奇越来越占据显要位置,(3)孟诗完成了从偶然到普遍、从即兴的情感到想象诗的转变。他用想象创造自己的诗世界,(4)这个时期他第一次尝试进行组诗创作的变革。作者还着重探讨了孟郊诗歌中的"两分法",认为孟郊诗大多数都是用奋斗和失败、肯定和否定两者之间的辩证张力创造出来的,这种"两分法"给予了他后期富有活力的组诗以辩证的结构。孟郊组诗中的每一首都是前一首生出后一首,肯定、否定,然后又否定原来的否定。这是孟郊对组诗结构艺术的重大发展。尚永亮文则从中唐社会背景、诗人的主观努力、其生活道路、性格特征以及与韩愈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孟郊诗歌奇、硬风格的形成原因。施蛰存文则指出,真正能代表孟郊诗风的不是家喻户晓的《游子吟》,而是《长安早春》、《寒溪》九首之九、《教坊儿歌》;孟郊诗的特点不是"古淡",而是"寒酸"。  刘斯翰文对孟郊和贾岛诗风着儿同中之异作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孟郊代表苦吟诗人极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而贾岛代表苦吟诗人放弃雄心,躲开现实矛盾的懦怯的一面;郊岛并称,岛不如郊。张国举文在探索孟郊家庭变故方面颇有所得,作者根据韩愈《孟东野失子诗序》等资料,考定孟郊在洛阳定居的九年间,"老少连丧五人",此点为华忱之《孟郊年谱》所未及,且对理解孟郊诗歌的凄哀苦涩的风格有相当的意义。傅绍良文根据王运熙关于孟郊是《箧中集》的直接继承者这一见解,在中唐浓厚的复古风气和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上,论述了孟郊诗歌的心理特征和抒情方式,指出孟郊诗歌在情、境两方面都有突破传统的地方。喻学才文认为孟郊在中唐诗歌复古运动居于领袖地位,宋人学唐主要是从中晚唐入手,文章主要分析了宋人既受孟郊影响又不肯公开承认的原因。马承五文将孟郊与波特莱尔侥幸比较,从"患难感:现实压抑人类苦难"、"忧郁感:灵与肉的折磨"、"幻灭感: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等三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同异点。郑孟彤文则认为,孟郊的山水诗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言",而且也多是"硬语","这些横空硬语,正是体现了孟郊观察事物的细微,洞察能力的高强",文章还指出,"运用组诗描写山水,并在诗中常发议论,也是孟郊山水诗的一个特点。"谢建忠文视角独特,颇具新意。该文探讨了孟郊诗歌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着重论述了孟诗受道教影响的三个特征:一是他对道教神仙之说的矛盾心态,二是儒道互补与儒道体用的接受方式;三是道教文化影响到孟郊审美意识向怪诞发展,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相当的艺术创造性。

            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孟郊作品整理的成果主要有华忱之的《孟东野诗集》和华忱之、、喻学才校注的《孟郊诗集校注》两种,版本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戴传安、钱大成的《孟东野诗集版本考》、万曼的《唐集叙录·孟东野集》等。

            二、贾岛研究

            生平研究  比较系统、深入的贾岛生平研究,是从四十年代初李嘉言的《贾岛年谱》开始的,因为贾岛事迹现存的史料并不多,所以该谱从其交友可考者约一百四十人的诗文集和有关史料中对贾岛的生平、著作进行全面、深入而绵密的考订,其中多有发明和创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