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97章

第97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后来,岑仲勉发表了《贾岛诗注与贾岛年谱》一文,首先对李嘉言文中所说"贾岛既非出自山东旧门之李党,又屡举进士不中,未能列入新兴阶级之牛党,故徒出入牛李而终为两党所俱不收"的说法,表示异议,他认为李氏立论为无根之谈,当时文人并不一定"死守一党","方得跻身青云";他还认为贾岛"推敲"事不可信;他在肯定了李氏考证绵密之优点后,对李氏谱后所胪列贾岛同时代人事迹,如贾韩订交之始、张籍历官、元郎中与元稹等问题进行了辩正。稍后,李嘉言在《学原》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了《为贾岛事答岑仲勉先生》一文,对岑仲勉的质疑进行回应,重申了其《贾岛年谱》中的部分观点。

            1979年,王达津发表的《关于贾岛》,使得曾经中断三十年的贾岛生平研究又续上了,但该文只是探讨了"推敲"故事的真实性、贾岛生卒年、贬为长江主簿的原因和时间等几个老问题,未得出新的结论。稍后,姚诚的《贾岛在四川的活动与遗迹》、萧煜的《贾岛籍贯是何处?》、阎尉鹏的《关于贾岛的归葬问题》等文,或对贾岛的晚年的活动,或对贾岛的籍贯和归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但也未取得新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吴汝煜、谢荣福著的《李嘉言〈贾岛年谱〉补订》、郭文镐的《姚合佐魏博幕及贾岛东游魏博考》、房日晰的《贾岛考证二则》等文。其中吴汝煜等文对李嘉言《贾岛年谱》中诸多问题进行考订、甄辨,继上引岑仲勉文后,又一次以可信的材料、缜密的论证,指出了李文存在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郭文镐文也同样值得重视,贾岛东游魏博一事,李嘉言《贾岛年谱》漏考,本文不但补正了《贾岛年谱》之不足,而且还兼及姚合,探讨了姚合佐魏博幕与任武功主簿的时间问题,因而这篇文章对搞清中唐与贾岛、姚合有关系的诗人的行踪问题,颇多参考价值。房日晰文则考证了贾岛曾有邠州之行,也补充了李嘉言《贾岛年谱》的不足。

            诗歌研究  和生平研究一样,本世纪的贾岛诗歌研究的高峰期也是在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

            1931年,王香毓发表了《读长江集札记》,是本世纪较早对贾岛思想和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该文首先研究了贾岛仕途不畅的原因,认为"以岛之才力论,转入仕途,宜有飞黄腾达之一日;乃于去浮图之后,卒未尝得志。故于时事,颇有讥刺之语,足以取怨贾尤。又值唐文宗患当时人士不通经术,下诏停试进士诗赋。岛之颠沛困顿,以至于死,盖有由矣。或以其行为不检,实非。"又谓"岛性情真挚,态度坦白,于其诗中往往见之。其诗皆即景生情,于苦吟之下,更能尽情写出自己失意与穷苦。然非无病呻吟;正表现诗人之真挚性情耳。或以其为拘于眼前之物象,未为知言。"又谓"论岛诗者,多以寒涩奇僻目之,固不尽然。......长江集中除工整险奇之诗而外,要不乏清泛之作。......其诗尚有雄壮之气势,亦未可以掩没者。"

            稍后,段臣彦的《介绍一个苦吟诗人――贾岛》分"略传"、"苦吟"、"环境"、"思想-志趣-爱好"等几个部分,对贾岛作了较为简略的介绍,认为贾岛"有好神仙的思想","也是一个好读书击剑荆轲者流"。陈延傑的《贾岛诗注序》在对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简要的评述时,突出了贾岛五律诗的贡献:"岛之五律,以细小处见奇,实能造幽微之境,而于事物理态,体认最深,非苦思冥搜,不易臻此。"谢若愚的《苦吟诗人贾岛及其诗》也同样是一篇简要介绍贾岛的生平和创作的短文,唯所论稍平。

            四十年代的贾岛诗歌研究,以闻一多的《贾岛》新意为多。该文首先探讨了贾岛"为什么单做五律"的问题,接着探讨了贾岛诗中"为什么老是那一套阴霾凛冽,峭硬的情调",以及在每个朝代的末落的时期,文坛上都有回归贾岛的倾向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闻一多都有精彩、独到的分析。

            从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除了一些报纸的文艺副刊上出现过几篇有关贾岛的文艺随笔,并未产生出对贾岛诗歌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题论文。倒是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对贾岛诗歌的评价,值得注意。如,刘大杰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贾岛"在刻画自然风物的幽深清峭的形象上,表现了优美的技巧","但是因为他过于刻画,过于求新求奇,所以总是佳句多而佳篇少"。中科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贾岛在诗歌上的成就,除了一些好句而外,好诗不多。"并对此解释道:"大约因为他太醉心于词句的琢磨,反而忽略了全诗的完整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不少的诗虽然对仗工稳,却缺乏动人的情思,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加以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对贾岛没有在诗中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揭露生活中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因而认为贾岛的诗"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都远不及孟郊"。

            相比较而言,李嘉言发表于八十年代、实写于六十年代的《长江集新校·序言》则能不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干扰,对贾岛的诗歌作出了比较全面而公允的评价,他认为,"贾岛诗中确实流露了不少哀愁悲苦药饵情绪",但"诗人灵魂所受的创伤是当时腐败黑暗的社会政治所加给他的","他本有爱国思想,欲以正直自守,有所作为","但终无出路,终生贫困,终于使僻涩的思想作风占了主导地位","他虽不同于张籍、白居易一派,却因与张籍、白居易同一时代背景而发生一定的内在联系,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文章还指出,"简单地说他缺乏时代气息,是形式主义,反现实主义的等等,是不合适的。"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贾岛诗歌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了,相当一部分论文都着眼于对贾岛诗歌进行新的分析和评价,如胡中行的《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史中的地位》、姜光斗等的《论贾岛的诗》、赵剑的《贾岛新论》、郑孟彤、郑元的《贾岛的山水诗》等。

            其中胡文指出,贾岛和韩愈"在诗歌创作上并没有什么师承关系","贾、韩二人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认为"在白、韩两大势力之间,贾岛是以第三种力量的代表出现的",他在      "纠正白、韩两种倾向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风格",而且"元和、长庆的后期,在贾岛周围已经汇集起一批志趣相投的诗人,......已经显露出独擅晚唐的势头了","晚唐绝大多数诗人是贾岛的后继者",该文还认为"贾岛诗歌风格的特点是幽僻清奇,这样的艺术特色,既有利于表现他自己压抑而不满的矛盾心理,也符合长庆以后的时代要求。"姜光斗等文也对贾岛诗歌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他们认为,"全面地看贾岛,他并不一直是孤僻的,还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落第东归逢僧伯阳》、《下第》、《病鹘吟》等,"这些金刚怒目式的诗,谁能相信竟也是那位'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无本和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苦吟诗人做出来的!"他们还认为,虽然"他的主导风格是幽细平淡","但风格的平淡并不等于感情的平淡,更不等于感情的枯寂。表面平淡,实质有境界,有韵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通读《长江集》,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贾岛所创造的艺术境界,真可称得上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苏东坡的'郊寒岛瘦'的一个'瘦'字,是概括不了贾岛的全部诗作的。"赵剑文则认为,贾岛的诗风不是"怪僻"、"奇僻",而是自然冲淡,"表面上的狂词滂葩,奸穷怪变,经过诗人特殊人格、情趣的化合和点染,审美经验的筛选与组合,完全被艺术化了,融于通篇气韵的古雅清幽、自然平淡之中,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因此,作者也不同意把贾岛纳入韩孟诗派。文章还探讨了贾岛的审美情趣  ,认为贾岛是以古典美学的和谐优美为理想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单纯、宁静、孤独的色彩。文章把贾岛诗中喜欢描写病态美和丑恶的事物,归咎于贾岛天性的懦弱,把贾岛诗的耽幽爱奇,以丑为美,说成是在"体验着隐寓在表象背后的悲剧美"。

            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陈言傑的《贾岛诗注》,是贾岛诗歌的第一个注本,也是目前所见的唯一的贾岛诗歌的全注本,尽管其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筚路蓝缕,功不可没。1946年,李嘉言发表了《长江集考辨――〈贾岛年谱〉附录之三》,文章据明翻刻宋十卷本(四部丛刊)对通行十卷本作了一些校订。一年后,岑仲勉又发表了《贾岛诗注和贾岛年谱》,对陈言傑《贾岛诗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商榷。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嘉言校订的《长江集新校》,该书考订精确,指出现行版本的诸多舛误,还对贾岛集中的一些伪作,一一辨别,所以是目前贾岛诗集最为完善的本子。佟培基的《贾岛诗重出甄辨》则对贾岛与他人诗歌的重出情况进行了清理,也有助于贾岛诗集的进一步整理。

            《贾岛诗集》版本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万曼的《唐集叙录·长江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