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怀念平泉庄的诗作是李德裕现存诗篇的主要部分,它们大抵作于李德裕政治生涯的低潮期。其中既反映了他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的剥削者心理和占有欲,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出与处的矛盾。另外,李德裕还有两个文学观点,一个是"文章与名节不可一概而论",这种将文学创作与政治名节作一定区分的观点在封建时代可谓相当明智通达,影响于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便在无形中解除了许多禁忌和束缚,使他能够把平素不轻易表露的某些思想感情在诗中加以宣泄,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全面地看到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其另一个文学观点是"文章如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日新",曾被清人沈德潜称为"至论"。所谓"终古常见",指的应是稳定性较强的文学形式,"光景日新"指的是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因而变动迅速的文学内容。文章还认为,李德裕被贬珠崖后的作品色彩秾丽、感情深沉,吐诉了无限眷恋京国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好诗,才使李德裕在唐代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使人至今难忘。周建国文也认为,李德裕作品的内容、体裁与其仕途上的荣辱进退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程度在唐人中甚至可说是罕见的。文章还将李德裕的诗文分为三类:第一类即收入《会昌一品集》正集二十卷中的政治性应用文。这些文章数量之大,"为唐人文集所仅见",而且质量之高独步当时,其文以明快详实,曲尽事理为主要特色。第二类是身遭贬逐时所写的、系列诗赋,这些作品大多围绕仕隐矛盾和宦海风波言志抒情,透露出思乡之念和迁谪之感,表现了一种深厚的抒情风格。第三类是一些同僚唱酬或抒写个人闲情的篇什,这些作品大多作于前期任方镇大吏的时候。文章最后也介绍了李德裕的文学思想。
诗歌整理和版本研究 对李德裕诗歌作品进行整理的成果有佟培基的《全唐诗重出误收考·李德裕》,对李德裕文集版本进行研究的成果则有万曼的《唐集叙录·李文饶文集》。
二、薛涛研究
薛涛是中唐时期多才多艺的的女诗人,且与当时许多文人都有交往,故受到后世学界的普遍重视。本世纪以来,人们除了对其生平和创作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且对她与元稹的关系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薛涛生年 关于薛涛的卒年,学界一般认为在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前后。但薛涛的生年,史料记载和当代学者的说法都不统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这样几种:(1)公元758年(肃宗乾元元年)说。此论依据是:《唐音癸签》称涛"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可知至少活到七十岁;明刻《薛涛诗》小传有"大和岁薛涛卒,年七十五"之说,上推而得。(2)公元770年(代宗大历五年)说。此论依据是:涛甫及笄时,韦皋镇蜀,召令侍酒,遂入乐籍。及笄系指女子15岁,而韦皋镇蜀起自公元785年(德宗贞元元年),上推15年即公元770年。(3)公元785年(德宗贞元元年或二年)说。依据各本传及涛诗中称 韦皋为"韦中令"、"韦令公",而韦皋至公元801年(德宗贞元17年)方兼中书令,始可称"韦中令"或"韦令公",而涛侍酒赋诗必在贞元17年后韦皋兼中书令时。传云:涛年始及笄,方15岁,以诗闻外。至韦公召见,或有一二年时间,则涛此时,亦只十七八岁。由此上推而得。(4)公元781年(德宗建中二年)说。参刘天文《薛涛生年考辨》。另,石岩的《薛涛小传》认为薛涛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生于长安,卒年在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享年六十四岁。
与元稹之关系 由于妓女的独特身分,加上元稹又是一个风流才子,而且二人都有互相酬赠之作,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薛涛与元稹之间存在着爱情关系,但是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又极力推翻此说,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爱情说。此说以张蓬舟为代表。他在《薛涛诗笺》中认为:"她40岁时,元稹为东川监察御史,慕涛欲见,严绶遣往,与稹聚于梓州。似属意于稹,但长稹十岁;稹爱情不专,数月后又遭移贬,她遂终身未嫁。"苏者聪的《元稹在男女关系问题上"一往情深"吗?》也认为"自元和四年至长庆元年,十几年来,元稹与薛涛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关系"。 邓剑鸣、李华飞的《薛涛与元稹的关系问题及其他》则更加肯定:"元稹、薛涛见过面是事实,两人有过一定程度的爱情关系也是确实的"。(2)酬唱说。卞孝萱《元稹·薛涛·裴淑》则认为"元稹与薛涛未曾会晤,仅有唱和关系"。彭芸荪的《望江楼志》也认为:"旧传(元稹)尝与薛涛会晤,实出附会。然唱和寄赠,事亦有之。"
诗歌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薛涛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1929年,姜华就发表了《女诗人薛涛》,对薛涛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进行介绍,文章认为,薛涛的艺术手腕到了《春望词》一类的诗,可算是登峰造极了,是"真善美"的结合,称此诗"质朴如白衣处女,婷婷独立,毫无俗态,其表白其胸怀,荡荡然如一池清水";但是对其集中《十离诗》却不满意:"以言艺术,浅薄无聊;以言内涵,卑污秽浊。"
后来,有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学界基本没有对薛涛诗歌作更深入的研究。1984年,胡荣锦的《论薛涛的诗》的发表,打破这种沉寂的局面。该文认为,据薛涛流传至今的八十一首诗看,思想内容是较为贫弱的,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极其有限。这与她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的见识不高有关。但是,她的那些反映歌妓受压迫和偶一为之的关心政治的诗作,也是有着一定的认识意义的。文章还指出,薛涛诗的风格不是单一的,它既有自然率直的一面,也有清奇雅正的一面。文章最后对薛涛在中唐诗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个评价:"在争奇斗艳的韩孟诗风盛行的中唐,她的诗能以活泼清新的风格出现,更属难能可贵。"
此后学界研究薛涛诗歌的成果又多了起来,如刘长耿、孙顺霖的《论薛涛和她的〈十离诗〉》、董淑瑞的《薛涛及其诗作》、贺新居的《薛涛简议》、朱德慈的《薛涛诗歌艺术风格摭谈》、王继范的《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张而今《情思·才调·风度――谈薛涛诗的审美魅力》、赵松元的《薛涛诗歌的"丈夫气"再议》、咸力的《薛涛诗的歌唱性小议》等。其中刘、孙文指出,《十离诗》一反酬答唱和之常态,不失为一组颇能表现薛涛双重不幸的真实情感之作。在艺术风格上,则继承了古诗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运用民歌的语言,平易凝练,通晓流畅,词采清丽,情意深婉;而其艺术特色还在于大量借助比喻和隐喻。但是此诗也有一些欠妥之处,如修辞单一造作,形式千篇一律。董文则对当时诸多文学史著作没有给予薛涛一定的诗史地位表示不满,谓薛涛反映身世感叹的诗,是其身世之苦、心灵之声的写照,她的痛苦与向往常常以直抒己怀或借物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处处流露真情,娓娓动人;说她的唱酬诗寄寓对大自然的热爱、个人清高的操守和对友情的珍重。文章认为薛涛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情真、洒脱、艳丽。贺文也探讨了薛涛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性,认为其艺术性有三点:第一,语言平易但不浅露,诗意含蓄但不晦涩;其次,状物细致;其三,感情深细。朱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薛涛诗的艺术风格:(1)"畅":涛诗平白如话,晓畅和谐,读来一气直泻,婉转悦耳,似潺潺流水;(2)"常":遣词造语,如话家常,不用奇字、僻字,不作拗折倒装的句式;(3)"藏":含蓄不露,于平淡中寓深意;(4)"长":造境上善于融化情景,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巧妙地溶化为一体,从而更强烈地表达自己感情的真实;(5)"香":细腻与温馨;(6)"朗":有朗健的骨格。王文通过评说薛涛的咏物、酬唱、赠别等各类作品来展示薛涛的人物和品格,认为《十离诗》"是对唐诗发展的一个贡献"。张文则从情思、才调、风度三方面探讨了薛涛诗歌的艺术魅力。赵文是对朱德慈《试论薛涛的风格特征――兼难"无雌声"说》进行商榷的文章,朱文首先从薛涛诗的某些用语论证薛诗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其次认为体悟入微、观照精细、格调柔婉、情韵哀怜是薛诗的典型个性,而这又是极女性的;本文则认为薛涛的吟咏情性的诗篇,绝无脂粉气,亦绝无尘俗气,而且其活泼大胆的性格则主要形成了她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所以刚柔相济之美的丈夫气 ,才是薛涛诗的主导风格。
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本世纪对薛涛作品整理用力最勤的无疑是张蓬舟,1929年,他曾合薛涛、曼殊之诗及其事迹为一集,题为《浪漫二诗人》,于1933年刊行于上海的南京书店。后来他又利用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机会,搜集、整理了薛涛的作品,于1983年出版了《薛涛诗笺》,该书笺注简明,搜罗薛涛有关史料和后人研究材料甚丰,为目前较为完备的薛涛作品集。另外,陈文华编集的《唐女诗人三种》中也收有薛涛的诗歌作品。
对薛涛作品进行辨正的论文成果则有:彭云生遗作、陈刚整理的《〈十离诗〉辨正》、许永驰的《〈谒巫山庙〉是薛涛的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