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艸的《革命诗人皮日休》是较早一篇对皮日休生平和革命倾向进行评述的文章,此后,陆续出现了较有深度的论文,如周连宽的《皮日休的生平及其著作》、缪钺的《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萧涤非的《校点〈皮子文薮〉说明――兼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缪钺的《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的《皮日休生平事迹考(并与缪钺先生及萧涤非先生商榷)》。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学界又开展了一次关于皮日休死因和思想评价的讨论。本文下面拟对皮日休生平和思想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作一简介。
(一)家庭出身问题对于皮日休的家庭出身,人们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皮日休出身于农民。如萧涤非在其《校点〈皮子文薮〉说明》中认为,"皮日休出身是个道地的'寒门',够得上说是个'农家子'。"明确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还有孙次舟等。1963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 和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都认为皮日休"出身贫寒"、"家事务农",他本人也参加过农业劳动。第二种意见认为,皮日休出身于普通的地主家庭。缪钺在其《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一文中认为,皮日休"出身于一个普通地主家庭,并非高门世族",后来他在反驳孙次舟《关于皮日休参加黄巢农民军的问题》时又明确指出,皮日休《皮子世录》中所谓"不拘冠冕","是说没有做过官,并不一定就是农民";所谓"或农竟陵",是指皮家另一支,从《送从弟归复州诗》来看,这一支皮家子弟也是过的"优游"的地主生活。郭预衡在1965年所写的评论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的文章中也认为皮日休是地主出身,他指出,据"老牛瞪不行,力弱谁能鞭"这类诗句来判断皮日休参加过劳动是误解。《皮子世录》中的所谓"农"与"隐",实际上也都是地主阶级的生活方式。郭文还引述了《三羞诗》其三的小序说明"作者明明过的是地主生活",《文学史》硬说皮日休参加过劳动,"这就很难说不是有意把皮日休描叙成劳动者,从而抬高他的地位。"
(二)皮日休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问题对于皮日休是否参加了黄巢起义,正史和许多笔记都是肯定的,但北宋尹师鲁和南宋陆游持否定态度。近现代学者基本上否定尹、陆的说法,如萧涤非在《校点〈皮子文薮〉说明》中指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的事,最早见于刘昫《旧唐书》,成书时间相当早,欧阳修的《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都有记载,是可以肯定的。陆游所以一再为皮日休辩护,是因为他把皮日休从黄巢看成"隳节",这种立场就决定他的态度不客观。尹师鲁所作墓志铭,是一种"亦欲掩疵扬善以安孝子之心"的文章,象"从贼"这种"大逆不道"的事,绝不能写进去。
然而,对于皮日休究竟是如何参加黄巢起义的,现当代的学者看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皮日休并非自动参加黄巢起义,而是被劫从军。萧涤非、缪钺均取此说。萧涤非认为,"皮日休并不是自动投效黄巢的,《唐诗纪事》卷六十四说日休'遭乱归吴中(苏州),黄巢寇浙江,劫以从军'。《郡斋读书志》卷四也说日休'为毗陵(江苏武进)副使,陷巢贼中'。地点虽不同,但都说是被劫,这大概是可信的。"缪钺在《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中说,"皮日休由于阶级的局限,并未自动参加到黄巢起义军中,但是当他为黄巢军队所得之后,由于他平日思想中原有进步成分,同情人民疾苦,愤恨时政腐败,又由于黄巢一贯的争取读书人的政策,于是他即不至于象周朴那样顽固拒绝,而愿意参加起义军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黄巢是自觉参加黄巢起义军的。孙次舟在《关于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中,根据贯休的诗与自注,参以《资治通鉴》,考明黄巢起义军在浙东浙西与官军作战的情况,推测当时皮日休是以苏州军事判官从军攻打黄巢,官军起义而参加黄巢军队的。
缪钺反驳了孙次舟的意见,他认为,孙次舟所考的材料并未提及皮日休,皮日休从军南下攻打黄巢,官军起义而参加了黄巢军的说法,是从旁推测。即使承认这推测是正确的,如果官军士兵强迫军官起义,皮日休仍是被劫从军。
(三)皮日休的下落 对皮日休的下落,从宋代开始就有争议。但学界的争论多是以笔记杂著的传闻为依据的,主要有三种说法:(1)为黄巢所害,(2)被唐王朝诛杀,(3)投奔吴越,去依靠钱镠。
自宋代以来,持第一种说法的人最多,影响也最大。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缪钺的《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也取此说。
萧涤非、郑庆笃等人持第二种观点。萧涤非认为,皮日休既然作了黄巢的翰林学士,就构成了他"杀无赦"的条件,并引述公元883年5月黄巢退出长安不久,僖宗下诏杀崔璆以及对起义有关人员斩尽杀绝,虽妇女不饶的例子,说明皮日休被诛杀是合理的。郑庆笃《论皮日休》也认为第二种说法最为可信,合乎情理,而且推论皮日休死在大中三年,即公元883年。后来,袁宏轩的《皮日休死因探考》和刘扬忠的《皮日休简论》亦持此说。
李菊田在《皮日休生平事迹考》中持第三种观点,他根据《五代史补》卷一"杨行密钱塘侵掠"条,说在天复二年,田頵围攻钱塘时,皮日休犹健在钱镠幕中,是黄巢已死十九年,可知黄巢没有杀皮日休。李菊田认为尹师鲁所写墓志中说皮日休徙籍会稽,在钱氏政权下做官,可能是真实的。据此,缪钺在1958年发表的《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中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皮日休为黄巢所杀,或为唐代统治者所杀诸种说法均不能成立,而逃奔吴越,依靠钱镠,乃是皮日休的结局"。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基本同意缪钺的看法,并补充了一些材料,进一步证明缪钺的论点可信。他认为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黄巢兵败后投奔吴越,但并不象尹师鲁所说"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而是又离开了钱镠,流寓于安徽宿州,过着一种淡泊清闲的生活,最后死葬在宿州。
(四)皮日休的思想大艸于1950年9月发表的《革命诗人皮日休》是第一篇极力挖掘皮日休"由哀而怨,由怨而革命"的革命思想的文章。此后,周连宽的《皮日休的生平和著作》也探讨了皮日休的思想,但他的分析较为辩证,他认为"日休一方面对当时的政治极感不满,但一方面中国古贤圣的'道统'把他的思想支配着,不敢像王仙芝黄巢辈之投身于实际的反抗行动,而只能作出一种'济世救民'的呼声"。缪钺的《皮日休的实际思想及其作品》也认为,"皮日休虽然同情人民疾苦,愤恨时政腐败",但是,"由于历史时代与阶级性的局限,他仍然是抱着封建社会士大夫传统的想法,想得君行道,改善政治",而且,他还对当时一些人"一定要把皮日休说得很前进,使他成为完人"的先存主观的想法的研究态度提出了批评。
到八十年代以后,虽然仍有一些文章热衷于探讨皮日休的对待农民和农民起义的态度,如许荣生、祁永寿的《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进步思想及其代表作〈橡媪叹〉》、沈开生的《皮日休同情农民和农民起义吗?》、赵熙文的《略论皮日休参加义军的思想基础》等,但是观点和角度均无大超越。倒是郑庆笃的《论皮日休》中的有关论述较为深入和辩证,他认为皮日休的基本思想是孔孟儒家思想体系。他引述《文薮》中的诗文,说明皮日休对儒家经典和儒家代表人物推崇备至,指出:"在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唐朝末季,皮日休如此大声疾呼'罢斥百家,独尊儒术',重新振兴儒家道统权威,发挥其治世济民的功能,以维系唐王朝的统治地位。这反映了皮日休的思想不仅是被动地受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且俨然以儒学的继承者捍卫者为己任的。"但是,他更多地接受了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孟子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具有进步因素的"民本"思想。郑庆笃在谈到鲁迅对《皮子文薮》的评价时说:"鲁迅先生评价《皮子文薮》时,指出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主要是针对晚唐时期华靡衰落的文风,对此而言的。就一部《文薮》而言,其中也充满了孔孟之道的儒家说教。"
诗文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对皮日休的诗文创作多是在文学史、诗歌史中提及,比较简略。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学史,在对皮日休诗文进行分析时花费的笔墨稍多一些。如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皮日休的诗文时就注重其举进士之前所写的那些富有思想性的诗歌和散文,说他的诗歌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暗的社会面貌,是皮日休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在散文方面,皮日休最推崇韩愈,继承并发扬了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精神,他的许多小品文,具有比他的诗更为强烈的战斗性。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对皮日休诗文考察的范围稍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