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11章

第111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他们认为,皮日休大部分的诗歌是和陆龟蒙唱和之作,"这些唱和诗自然只是玩弄技巧、掉书袋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爱在诗歌中发议论、说道理,而缺乏生动鲜明的形象;又好用典故和生硬词句;这种以文入诗的风格,和韩愈颇有类似之处。他的较好的作品是《正乐府十篇》,......确是反映了唐末统治阶级的横暴和对于劳动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诗风也朴质刚健。"

            相对说来,一些专题论文对皮日休的诗文成就的分析和评价要稍稍细致一些。其中周连宽的《皮日休的生平及其著作》对皮日休诗文艺术的探讨尤为用力。该文在开篇就指出,皮日休的"五言古诗魄力雄健,近体诗亦清逸典雅,与陆龟蒙唱和,竟多至六百余首,一篇相投,动辄千数百言,其诗才之富赡挺拔,可以想见。"在评价皮日休的文学史地位时,他又指出,日休的那些描写民病的作品"就是咸通间的诗史",      "日休对于散文,一方面主张复古运动,所以连作赋都要散文化","但他一方面又崇拜屈原那种个人主义的富于浪漫情调的骚体,而仿作《九讽》、《悼贾》、《反招魂》等篇","日休的仿作,写得太浅白露骨了,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自然是日休的作品中最恶劣的一部分"。"他对于诗歌,一方面沿袭写实主义社会诗派,但一方面又染上浓厚的技巧主义的色彩,此外,又带些田园派和奇僻派的气息。日休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一种复杂的混合体,这里面包含着矛盾,也包含着新生的种子,我们不能忽视它,因为它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必然的阶段。"

            其他如缪钺的《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萧涤非的《校点〈皮子文薮〉说明》等文大都侧重于分析皮日休反映现实的作品。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皮日休诗文创作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但较有新意的成果依然不多。

            就皮日休文学思想的研究而言,主要有黄保真的《论皮日休的文学思想》、申宝昆的《剥远非      补近失劝乎功戒乎政――皮日休文学思想管窥》等。其中黄保真文认为,在晚唐文坛理论成就最高的是皮日休,他虽然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但他的文学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家的范畴。文章在论述了皮日休以韩愈的继承者自居,坚持正统的文道观,和在诗歌理论上继承新乐府运动的进步传统这两点后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中,强调政教作用者,往往忽视对艺术规律的研究,皮日休则不然。他在《霍山赋序》等文中,非常具体地描述了艺术思维的情状、过程。而《松陵集序》之论艺术风格,则进而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其立论通达,见解深刻,在晚唐除司空图、张彦远之外,没人能超过他了。

            诗歌研究方面,有人把皮日休放到唐宋诗歌转关中进行考察,分析得较细。如申宝昆的《论皮日休在唐宋诗转变中的作用》在发挥袁枚《小仓山文集·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中有关观点的基础上,具体从"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以赋为诗、喜咏琐事微物、不写爱情"等方面,论述皮诗特色,认为"皮日休在继承杜、韩传统,启窦宋诗特色方面,对完成诗体革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单书安的《〈正乐府〉仿〈系乐府〉浅说》则从诗歌体制、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具体而微地分析了皮日休的《正乐府》与元结的《系乐府》之间的承继和发展关系,也较有深度。

            就皮日休散文的研究而言,则有刘国盈的《皮日休和古文运动》和李金坤的《试论皮日休散文的艺术特色》等文。

            作品集的整理和版本研究  本世纪皮日休作品整理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萧涤非校点的《皮子文薮》和申宝昆的《皮日休诗文选注》。万曼的《唐集叙录》较详细地介绍了《文薮》和《皮从事唱酬诗》在历代的版刻和流传情况。

            二、杜荀鹤、罗隐、陆龟蒙、聂夷中研究

            和皮日休相比,人们对杜荀鹤、罗隐、陆龟蒙、聂夷中等人的研究就更为有限了。

            杜荀鹤研究  在本世纪上半叶,研究杜荀鹤的专题文章只有黄芝冈的《论杜荀鹤》(一)(二)一篇。该文首先对杜荀鹤的人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青年时期的杜荀鹤虽然"勤于请谒","却还有几分可爱之处":第一,他自认热中名利,并不像一般人遮遮掩掩;第二,他虽然不忘干求请谒,但也重视他的文艺,不愿专倚强亲,悻取贵显;第三,他倡言向文场觅公道。但是,该文对杜荀鹤的入仕发达以后的人品不以为然,而且认为杜荀鹤"有几句诗虽有些像老杜'窃比稷契'的那种气派,......但他的诗却没有一首长篇大制,三百首大半是干谒投寄和嗟卑怨命之作。......诗格卑陋,几与乞僧斋婆同一鼻孔出气。"

            五十年代以后,人们对杜荀鹤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其中一个原因是杜荀鹤集中有一些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

            研究杜荀鹤生平的成果主要出现在八十年代,如汤华泉的《杜荀鹤生平事迹考证》、温公翊《杜荀鹤行实考略》、吴在庆的《〈唐才子传·杜荀鹤传〉笺证》等。其中汤华泉文,就《北梦琐言》定杜荀鹤卒年为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当定于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此外,就杜荀鹤是杜牧的"微子"之说,亦加以否定。吴在庆文考证出皮日休为苏州郡从事及初识陆龟蒙之时间均在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春。

            本世纪下半叶对杜荀鹤文学创作道路和诗歌艺术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徐晓星的《晚唐诗人杜荀鹤》、肖文苑的《杜荀鹤的生活道路及其创作》、羊春秋的《论苦吟诗人杜荀鹤》、秦效成的《论杜荀鹤诗歌的创作思想》、顾黔的《杜荀鹤诗用韵考》、宋尔康的《简论杜荀鹤的诗歌及其特点》等。其中,徐晓星文指出,杜荀鹤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直接描写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痛苦,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二是运用民间语言,浅显通俗。但是也有缺点:在《唐风集》里,具有高度人民性的作品毕竟不多;他写的大部分是近体诗,就反映当时的现实来看,不及古体诗的舒卷自如。肖文苑文则认为,杜荀鹤在近体诗的创作上,成就十分突出,"以浅近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去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他的绝句如行云流水,清新爽朗,有较浓的民歌风味。"顾黔文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了杜荀鹤诗的用韵情况,认为他的诗韵颇能反映晚唐时期万难方言的一些语言现象,也可以窥见汉语音韵由晚唐至宋语音变化的轨迹。宋尔康文首先回顾了本世纪杜荀鹤研究的历史,认为解放前偏重于他的寒瘦苦吟精神(对自我坎坷经历的苦吟),解放后偏重于他的反映社会现实,他指出,杜荀鹤的诗,既继承了贾岛的寒瘦苦吟精神,又继承了张籍的反映社会现实旨趣。其诗有两个明显特点:其一,从元白以来直至皮日休,大都是用乐府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而他却全以律、绝的形式,把复杂的内容凝缩到短小的篇幅之中;其二,诗歌浅清直白而又流畅合律。其缺点是"有些诗歌长于用实而短于用虚,这在他的五言律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经出版过《杜荀鹤诗》,该书收其《唐风集》三卷317首,系据贵池刘氏刻本断句排印,参照《全唐诗》校补。沈津的《记宋本〈杜荀鹤文集〉》和万曼的《唐集叙录·唐风集》介绍了杜荀鹤文集的版刻和流传情况。

            罗隐研究  本世纪罗隐生平研究方面的成果首推汪德振的《罗隐年谱》,该书第一次较详细地考证排比了罗隐的生平行事,如他认为罗隐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生,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卒;其《罗隐年谱·里居考》据徐厚斋《闲云录》及《新登县志》、《罗氏宗谱》等,认为罗隐家于新城。后来的罗隐生平研究大多是在此书基础上的补充和辨正。如李之亮的《〈罗隐年谱〉补正》就对汪德振所定罗隐于大中六年举进士不第的说法进行商榷,他据《通典·选举》及罗隐《湘南应用集序》等材料,得出罗隐大中十三年应举的结论。又如,罗隐究竟是怎样进入钱镠府的,历来有自荐说(汪德振谱即主此说)、推荐说、召进说。彭剑青的《罗隐进钱府考》一文,主召进说。文章认为,自荐说与罗隐许多关于东归的诗歌的情调不和;推荐说考之于史事,察之于情理,也有未合;罗德威当时大权在握,既然重视罗隐,决不会把自己的叔父推荐给钱氏。另外,吴在庆有《〈唐才子传·罗隐传〉笺证》和《关于罗隐生平行踪几个问题》,其中后文所考罗隐之事有八:罗隐谒白敏中于江陵的时间在大中十二年秋;"嘲钟陵妓云英"的时间在咸通九年;从事淮南幕的时间在咸通十一年后乾符元年前;为司勋郎中充镇海军节度判官的时间在光化三年左右;送郑仁规出任湖州刺史的时间在乾符四年;因病两度未能赴试的时间一在光启元年,一在光启二年;罗隐至苏州时在光化二年,至汴州时在咸通五年,至鄂州时在乾符二年。文章还对《五代史补》所记罗隐谒邺王罗德威等事作了言之有据的质疑。

            姜国柱的《略论罗隐的思想》认为,罗隐的《谗书》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特别是对封建传子的世袭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认为他的《两同书》中的各篇,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事物矛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了事物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运用对立统一思想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强弱、贵贱、理乱、得失、损益、爱憎、真伪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统治者提出的某些告诫以至警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