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研究罗隐诗歌的专论主要有郭君曼的《罗隐的讽刺诗》、谢明的《罗隐和他的咏物诗》、雍文华的《罗隐诗歌的现实主义》、蒋祖怡的《诗人罗隐的讽刺艺术》等。其中雍文华文力图纠正人们忽视罗隐自伤怀抱、感叹不遇的诗歌的意义。他说:这些诗抒发的"绝不仅仅是'卒不离乎一身'的个人情绪,与社会毫不相通的个人哀感",而是倾吐了人们的痛苦和不平,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揭发、批判和抗争"。蒋祖怡文指出,罗隐的讽刺诗中数量最多 ,揭露最深的是讽刺当时封建科举的诗篇,这无疑是因为他身临其境的缘故;罗隐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个:一,少用典或不用典,较为通俗,二是"含蓄",他的诗常常用反话来表达,"婉而多讽"。
对罗隐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谗书》的分析和评价上,如雍文华的《〈谗书〉一部抗争和愤激之作》、龙连荣的《罗隐和他的〈谗书〉》邵传烈的《晚唐的抗争和愤激之谈――略论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的杂文》等,而且都是对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中有关论点的发挥。
另外,刘开扬的《罗隐评传》对罗隐的生平、思想和诗文创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对罗隐文集的整理的专著则有雍文华整理的《罗隐集》、蒋祖怡选注的《罗隐诗选》等。万曼的《唐集叙录·罗昭谏集》介绍了罗隐文集在历代的流传和版刻情况。文章则有李之亮的《〈罗隐集〉辑校补说》,该文据方志补罗隐诗三首,残句二。又对《罗隐集》的校勘提出辨正,对于罗隐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龟蒙、聂夷中研究 本世纪关于陆、聂二人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有关陆龟蒙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立群的《陆龟蒙的文学思想――兼论陆龟蒙唱和诗与〈笠泽丛书〉成就差异的原因》、李锋的《唐诗与宋诗的桥梁――陆龟蒙诗歌艺术初探》、陈汉英的《点校〈陆龟蒙集〉所见〈全唐诗〉之误》、陈汉英的《此花端合在瑶池――评晚唐诗人陆龟蒙》、李锋的《陆龟蒙生卒年考》、李锋的《论陆龟蒙的文艺思想》等。其中王立群文指出,陆龟蒙的文论的核心是传统儒学的劝善惩恶观,以诗论入文论是其特色;他学文是为了"行道",也就是强调辅时及物,匡救时弊;他提倡"道统",重视六籍,都只是为了提高作家本人的修养,而不是要一一依经立事,宣扬经义,一味地"明道",这就是陆龟蒙"道统"论的特殊性;他还崇尚真文,反对伪文,对文学有"尚真"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复古主义。文章还认为,《笠泽丛书》收录的小品文,乃是这种进步文艺观的写作实践,这就是《笠泽丛书》具有较高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唱和诗成就却不太高,因为他错误地把近乎文字游戏的诗作看成是诗歌发展的必然,并以善作此类诗为"多能",所以它们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文风。李锋《唐诗与宋诗的桥梁》一文认为,陆龟蒙接过杜、韩开辟的新表现手法,推而广之,把"诗言志"放到一个更阔大的范畴去理解;说理论事、应和唱酬、调笑谐谑无不可入于诗中;在写法上又是斗新奇,喜拗峭,押险韵,以突破格律为快事,从而使"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达到一个新高潮。这在客观上体现了诗歌变革的趋势,成为唐与宋诗歌之间的桥梁。陈汉英《此花端合在瑶池》文认为,陆龟蒙诗的思想性,除了真实地反映了经世治国的初衷始终不渝,以及凛凛清风世代有传以外,还具体表现为关心国事、体察民瘼、洁身自好等,并指出其最见功力的五古,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动辄百韵数百言,且才思敏捷,成不移晷。李锋《论陆龟蒙的文艺思想》也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看法,他认为陆氏论文主功利性和其儒官家世影响有关;陆龟蒙是韩愈和欧阳修之间"穷而后工"思想的桥梁;趋奇骇俗是陆氏文论的一个特色,他认为"奇"是"真"的折射,是变态社会下的变态反映,把这一观点同"穷而后工"观联系起来了。李锋的《陆龟蒙生卒年考》认为陆氏必生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以前,对于卒年则同意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说法,即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另外,万曼的《唐集叙录·甫里先生文集》介绍了陆龟蒙文集在历代的流传和版刻情况。
关于聂夷中的成果则主要有:丁力的《聂夷中和他的诗》、单寿年的《关于〈聂夷中和他的诗〉的一些问题――与丁力同志商榷》、单寿年的《聂夷中五题》、王从仁的《聂夷中评传》、黄新亮的《唐末诗人聂夷中略论》、宋尔康的《聂夷中诗歌浅论》等。其中王从仁著介绍聂夷中生平、创作较为详细。另外,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聂夷中诗》(与《杜荀鹤诗》合为一册)收诗36首。
第五节 晚唐其他中小诗人和五代十国文学研究
一、晚唐其他中小诗人研究
许浑研究 许浑是晚唐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在本世纪下半叶受到了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人们从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等多方面对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专著《许浑研究》出版。
关于其生平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董乃斌的《唐诗人许浑考索》、谭优学的《许浑行年考》、郭文镐的《许浑北游考》、罗时进的《许浑生年考》、王远彦的《许浑生卒年考》、郭文镐的《许浑南海之行考》、郭文镐的《许浑刺郢及卒年考》、王远彦的《关于许浑的家世与籍贯》、郭文镐的《许浑弃官东归考》、罗时进的《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罗时进的《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王光汉的《许浑里籍长笺》等。
其中董乃斌文根据许浑诗作和有关史、志首次对许浑的生平进行了考索,他认为:(1)许浑并不是丹阳人,其郡望湖北安陆,籍贯实为洛阳,早年曾迁居湖南,约生于元和末,长庆初定居江南。(2)许浑与接近牛党的靖恭、新昌二杨及李钰等人关系较好,而与李党较疏,但他并非党人。(3)会昌四年至六年,许浑曾在岭南幕府从事,大中初北归。(4)大中三年许浑辞去监察御史之职,任润州司马,不久再次离家赴京洛求职。大中六年被任郢州刺史,直到大中十一年。(5)此后许浑改刺睦州,可能于次年即卒于住所。(6)许浑享年应为65年。谭优学文按年编事系诗,特详于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许浑30岁至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68岁之间。篇末附《许浑新传》。郭文镐《许浑北游考》首先纠正许浑北游在元和长庆际说之误,考其事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至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秋;其《许浑南海之行考》文,主要探讨了五个问题:(1)许浑南海之行非会昌四年至六年之反证,(2)许浑从事南海幕之幕主,(3)卢贞镇南海之时间,(4)许浑赴南海之行踪,(5)许浑生于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其《许浑刺郢及卒年考》则认为许浑于大中五年秋至六年秋分司洛阳,春以员外郎自京出刺郢州,与于兴宗大中七年先后出守,官终郢州刺史,大中八年在郢州任,秋卧病三月,卒于大中九年初。王远彦前文认为,许浑应生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依据主要是张祜的《访许用晦》诗;其卒年虽不能确定,但只能在咸通六年以后不久;其后文则认为许浑的祖籍既非安陆亦非丹阳,其祖籍应为平舆,为新安许氏敬宗之后,后由祖籍平舆迁居新籍丹阳的。
罗时进的《许浑生年考》则认为许浑应生于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其《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就许浑仕宣州的时间、任职、交游等问题与董乃斌的《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进行了商榷;又指出许浑在宣州广交方外之人和隐士,透露出其佞佛尊道的思想倾向以及出与入之间的矛盾。
论及其诗歌创作的论文则有:罗时进的《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罗时进的《试论"许浑千首湿"》、许永璋的《略论许浑诗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房日晰的《试论许浑的诗》、徐俊的《试论"许浑千首湿"》、卞孝萱等《晚唐诗人许浑的生平和创作》、李丹的《试论许浑七言律诗的艺术价值》、周蓉的《许浑律诗论略》等。
罗时进前文认为,许浑皈依的是禅宗南宗,认为这是"许浑在毫无力量与黑暗抗争",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尖锐矛盾中产生的消极厌世思想"的结果;又认为"水在佛教,尤其是禅宗被视为清净无瑕,湛然恒静的最高境界、普渡众生的圣物。这些理念对他的诗歌影响很深。"其后文也对许浑思想作了探讨,他认为"诗人本是积极入世,要求建功立业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但在内忧外患下,他"无法挽救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更不愿意在统治者面前摧眉折腰",萌发厌世思想,并很快与佛教"苦"、"空"一拍即合,他因而皈依佛教。"他一生中虽然时宦时隐,但总是披着天竺式的袈裟,以释迦之表,行老庄之实。"
许永璋文将许浑的诗作评为"上承盛唐的高华,下启晚唐的绮丽","标志唐代律诗发展到纯熟阶段",他"在唐代新体律诗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不应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