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房日晰文概括评述了许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认为许诗透露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流露出无法挽回的颓势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反映了充满矛盾斗争的年代,侧面抒写了当时激烈的矛盾斗争。尽管抒写范围小到个人生活圈子中,不能与当代激流协调汇合,缺少为时代前进而呐喊的诗篇,但不能说没有反映政治斗争之作。许浑的一些诗写山水名胜和风土人情,可从中了解到当时的风俗世态,给人以很高的美的享受。在艺术方面,许诗写物抒情,不为物累,不受情牵,自由驰骋而不越矩,任意挥洒而又合格,在意境构思和谴词造句上都值得效法和学习,但许诗也有过分追求艺术技巧、气势不够、韵味不醇之处。
徐俊文从具体诗作出发剖析了"许浑千首湿"的成因,并对罗时进"佛教思想对'许浑千首湿'形成有较大影响"之说提出商榷,文章认为:水这一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积累、沉淀出很多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与"人生朝露、来日苦短的兴叹合拍",是"乡愁离愁"的象征,是"无奈心境的写照",是诗人独善其身"沧浪清浊、濯缨濯足"的自慰。许浑诗中"记游写景之作则与禅意了不相涉";许诗中对佛典频繁运用,"目的并不在于描写景物,创造意境,而是作为与僧人交往的一种应酬,或是对佛理禅境的体验。"许诗中含"水"字的对句中,几乎一半与"山"相对,还有一半与"云、风、秋水、夕阳"相对,"尽管对偶精密,但缺少变化,用事造句重复雷同",这是许诗的特点,也是造成"许诗千首湿"的一个重要原因。李丹文从拗体、对偶、结构、风格等方面论证题旨,就观点而言未超出昔人之论,然分析较细致,论述较周详。
对许浑作品集进行整理的成果则有万曼的《唐集叙录·丁卯集》、李立朴的《唐诗人许浑〈丁卯集〉考述》、拓晓堂的《许浑〈丁卯集〉叙录补正》等。李立朴文将许浑诗集之流传、版本之存佚、作品之真伪情况作了考辨,并在镇江近代学者唐邦治的《唐郢州刺史许浑传》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心得,列出许浑佚诗19首,且略作考辨。拓晓堂文据经眼的宋元诸刻本详加考述,对万曼所论进行了商榷。
韩偓研究 韩偓是李商隐称誉过的晚唐诗人,以《金奁集》闻名于世。本世纪学界对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生平研究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刊印了震钧的《韩承旨年谱》(一卷,《香奁集发微》附录),这是韩偓的第一个年谱,虽然简略而且颇多谬误,但草创之功,不可抹煞。此后又出版了缪荃孙编著的《韩翰林诗谱略》(一卷,《烟花东堂四谱》本),也比较简略。比较详细、系统地对韩偓生平进行研究的成果要算是霍松林、邓小军的《韩偓年谱》(上、中、下),该谱广罗自唐至清史、子、集材料,补阙纠谬,使韩偓事迹,大备于此,为进一步研究韩偓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王达津的《〈宫柳〉诗和韩偓的生卒年》、陈伯海的《韩偓生平及其诗作》、陈冠明的《韩偓字甄辨》、康正果的《晚唐诗人韩偓》、刘乾的《〈新唐书·韩偓传〉辨误》等,也对韩偓的一些生平问题进行了探讨。
诗歌创作研究 在本世纪上半叶,对韩偓创作进行研究的专论有两篇,即薇园的《香奁或无题诗》和玄修的《说韩偓》,所论皆以香奁诗为主,且极简略。
1950年,阎简弼《香奁集跟韩偓》的发表,标志着韩偓研究全面化的开始。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辨析了前人对《香奁集》的作者的种种疑问,最后断定"现行世本的香奁集该说是属于韩偓的",而不是沈括所说的"和凝"或叶梦得所说的"韩熙载",然后介绍了《香奁集》的版本流传、存留情况;第二部分"韩偓的种种",探讨了韩偓的名和字、身家跟人品、他的轶事、他的墨迹、卒年死所跟坟地等等,他在"身家与人品"中指出,韩偓不但忠于君国,而且对人也极厚道,给人说好话,"再由《全唐文》所收的他的那些手札看,生活那么艰苦,而不肯轻取滥收,人品高洁也可想见也。";第三部分是"韩偓汇评纠补",其中对历代诗评排比辨析、纠谬较多,可以见出作者对韩偓诗歌艺术的分析和评价。
而陈伯海的《韩偓生平及其诗作简论》则首次对韩偓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该文认为,韩偓各类诗作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的篇章。它们是唐末动乱时代的写真,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最后痉挛以至死亡的图景。而且它们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韩偓"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抒情、写景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这些都是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而能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则又有他个人的特色","特别是迁谪以后的作品,纵横开合,清壮浏亮,称得上唐代七律的殿军。"作者还认为,韩偓的写景诗也写得相当出色,他不但能惟妙惟肖、具形具神地描写各种景色,更重要的在于"他能够从景物的画面中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即景即情,浑然无迹"。文章还探讨了韩偓的"香奁诗",认为其中确有一定数量作品反映士大夫的狭邪生活,感情浮薄,作风轻靡,但也不乏较为清新沉挚之作,而且"香奁诗"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可取之处:"除了长于抒写人的情思外,一些作品还从外观上塑造了年轻妇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形象,楚楚动人";有的作品"完全把人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的背后,笔意含蓄,耐人寻味。"
此后,对韩偓诗歌创作进行探讨的论文还有黄世中《论韩偓及其香奁诗》、苏黎明《从韩偓贬后诗作看其晚年思想》、杨洁明的《论韩偓的政治抒情诗》等。其中后两文均着重分析了韩偓诗集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强调了韩偓关心国难时艰、同情人民疾苦的方面。
另外,陈祖美的《韩偓评传》,对韩偓的生平和诗文成就介绍得比较全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上引的阎简弼文、陈伯海文涉及到韩偓作品集在历代的流传和刊刻情况,万曼的《唐集叙录·韩翰林集(附香奁集)》对韩偓集介绍更为细致。
李群玉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李群玉较为系统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在这近二十年中,人们不但初步探讨了李群玉的生平,而且也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李群玉的诗歌艺术特点和成就,并新整理出版了《李群玉诗集》,学术界还于1990年9月在李群玉的故乡湖南省澧阳召开了全国性的李群玉学术研讨会,使得李群玉研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李群玉生平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邝振华的《诗人李群玉生平试探》、张建的《李群玉生卒年考》、万松的《晚唐诗人李群玉传》、汤基猛的《关于李群玉生平的几个问题初探》、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李群玉行年考》、陈书良的《李群玉考辨》、陶敏的《李群玉年谱稿》、王达津的《李群玉疑年录》、《李群玉生平系诗》等。其中邝振华文认为李群玉当生于元和十年前后,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前后,享年四十四岁。汤基猛文首先指出,邝振华文关于李群玉生卒年的说法值得商榷,他认为李群玉当生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文章还探讨了李群玉的家世及其经历,着重分析了李群玉辞职归里的原因:他那清介磊落,直言不讳的性格与权贵们格格不入。陈书良文则根据李群玉的《宥民》、《放鱼》、《吾道》等诗,认为这位校书郎上书皇帝,揭露了权臣奸党的一些丑恶行为,因而招致小人攻讦,使他有口难辩,只得告归。
李群玉诗歌研究方面的成果则主要有:万松的《李群玉和他的诗》、邝振华的《论晚唐湖南诗人李群玉》、周寅宾的《论李群玉的山水诗》、万松的《漫谈李群玉诗中的乡土色彩美》、黄新亮的《李群玉诗作的佛性内蕴及以释补儒的主体特征》、胡湘荣的《试论李群玉诗歌的哀怨特色》、章继光、祁光禄《李群玉诗歌的美学价值》等。其中万松前文联系李群玉同时人的诗作和零星史料,以参证李群玉的作品,探讨他的凄苦身世和清傲性格,文章分"宦情薄去诗千首"、"一曲哀歌白发生"、"一吟丽句风流极"几部分,认为李群玉的诗有着"清丽婉转"的艺术特色,这是同他爱好与追慕南朝的诗,从中吸取了艺术滋养分不开的。周寅宾文论析了李群玉山水诗的特点和师承关系,认为李"宗师屈宋",在他的诗作中,"地方色彩,较之屈原"更浓郁,"构成了一种乡土文学"。其诗有"新颖完整的构思","浑然一体的境界",标志着我国山水诗进入更成熟的阶段。胡湘荣文则分析了李群玉诗歌哀怨的特色在四个方面的表现,章继光等文认为李诗具有"音韵美,色彩美,整饬美","意境悠远,别有一种疏淡美。"另外,还有一些文章将李群玉和别的诗人进行比较,如马风程的《李群玉和李商隐》、谢劭的《李群玉与王维山水诗之比较》等。
对李群玉诗歌作品进行整理的成果,除了前述的羊春秋辑注的《李群玉诗集》,尚有佟培基的《李群玉诗重出甄辨》、易邵白的《〈李群玉诗集〉匡补》、牛贵琥的《〈李群玉诗集〉正误》、刘毓庆的《读〈李群玉诗集〉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