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对李群玉诗集版本研究方面的成果则有万曼的《唐集叙录·李群玉诗集》和刘志盛的《李群玉著作版本考》,刘文考察了唐宋明清六种刻本和抄本,分析了其流传沿革关系,并判定羊春秋辑注的《李群玉诗集》为现存最完整的足本。
郑谷研究 本世纪学界对郑谷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不但出现了好几部郑谷年谱,还涌现出一些对其诗歌艺术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的文章,更出版了《郑谷诗集笺注》、《郑谷诗集编年校注》等对其诗歌作品进行全面整理的新成果。
王达津的《郑谷生平系诗》文是较早对郑谷生平进行全面整理考证的著作,并系之以诗,有筚路蓝缕之功。赵昌平的《郑谷年谱》则对王达津文颇多辨正补充,有新的进展。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郑谷行年考》的结论则又与王、赵二文互有异同。此外,曹汛的《"中唐郑谷"说质疑》、周介民的《郑谷卒年考》等,也涉及到郑谷的生平。
对郑谷诗歌进行研究的论文则主要有:赵昌平的《关于郑谷的佚诗》、傅义的《〈严塘经乱书事〉非郑谷诗》、赵昌平《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霍有明的《郑谷诗歌美学观初探》、《晚唐诗坛巨擘郑谷的诗歌创作》、王定璋的《试论郑谷的诗歌》、钟祥的《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等。
其中,赵昌平《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文视野开阔,纵横开合,虽论述郑谷,又不局限于郑谷一人,既从纵的师承前人开启五代及宋初诗风着眼,又从横的与同时代人的关系所形成的影响立论,以郑谷为中心给晚唐至宋初的诗坛绘出了一个轮廓。文章首先考察了郑谷诗在宋初的流传情况,指出"宋前期,以庆历至元祐诗风丕变为契机,郑谷诗的流传实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对于前人用"格卑"来概括郑谷的诗风,作者是不满意的,他说,"应当承认郑谷诗无复盛唐雄浑之气,但却未可言格卑。因为多难的时代,衰退的国运使晚唐诗必定带有一种萧瑟的情韵。......变盛唐之悲壮为唐季之悲凉,正是郑谷等唐季优秀诗人'别一种精神'的根本。"文章还认为,"郑谷诗虽然受到(唐代诗坛)多种风格的影响,但就全体观之,以受贾姚体与白体这晚唐诗坛上最盛行的两种诗体影响为最著","要之,郑谷以盛唐之自然浑成为根本,而顺应中晚唐人意必求新,词必己出的潮流,立足自身的经历习染,对前辈综合融会,转益多师,终于创造出自己深察浅出,悠然远韵的独特风格。"作者还考察了郑谷诗在唐末五代的盛行情况,指出郑谷诗风是通过"咸通十哲"及南方诗坛(荆、楚、吴、南唐)包括齐己、虚中、尚颜、孙鲂、沈彬、伍乔等,这两群诗人的传播而盛传起来的。
霍有明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郑谷的诗歌美学观:(1)一向以继承骚雅为己任,欲以清真古朴矫当时诗坛盛行的"体格雅丽"的齐梁诗风;(2)颇重视天然与推敲之间的关系;(3)寄情山水,僧侣学禅。钟祥文认为郑谷诗歌的中心内容是"对患难时代的感伤"。他积极投身科举,兼济理想破灭后,归隐宜春,其诗内容与基调相应变为以闲适诗为主,释道思想日显。在艺术的传承方面,郑谷上承风骚,又受晚唐贾姚体、白体两大诗派影响;民歌和曲子词对其亦有熏染,上述诸方面汇成郑谷诗"深入浅出、清婉修然"的风格。
对其诗集版本进行探讨的成果则有万曼的《唐集叙录·云台编》、傅义的《郑谷〈云台编〉叙录》等。
胡曾研究 胡曾是晚唐咸通间著名诗人,尤擅咏史。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其生平和咏史诗开展了一些研究,1993年全国首届咏史诗暨胡曾学术讨论会在湖南邵阳市召开,更推动了胡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从生平方面对胡曾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王重民的遗著《 补〈唐书·胡曾传〉》、文正义的《胡曾及其作品考 》、钟蔡生的《胡曾点滴》、赵永清的《胡曾考辨》等。它们涉及到胡曾的生年、籍贯、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和次数等问题。
研究其咏史诗的文章则有陈书良的《简论胡曾及其〈咏史诗〉》、马少侨的《唐代咏史诗人胡曾》、罗庾岭的《胡曾和他的咏史诗》、吴代芳的《评胡曾咏史诗的得失》、梁祖萍的《 胡曾及其咏史诗》、蔡镇楚的《论胡曾的咏史诗》、王庆堂的《胡曾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易重廉的《评胡曾咏史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等。
曹邺研究 本世纪研究曹邺的成果主要有:何维馨的《阳朔诗人曹邺》、毛水清的《论晚唐诗人曹邺和他的诗》、梁超然的《论晚唐诗人曹邺》、梁超然、毛水清注的《曹邺诗注》、余博贺的《论曹邺的诗》、尹楚彬的《曹邺生平考辨》等。
鱼玄机研究 鱼玄机是晚唐著名女诗人,比较多地受到了本世纪学者的关注。早在本世纪初,就出现了研究鱼玄机的论文,如许袆的《女诗人鱼玄机》、谭正璧的《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鱼玄机》、卢楚娉的《 女冠诗人鱼玄机》等。其中卢楚娉文在参考了前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鱼玄机是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个勇敢的和环境奋斗,溃决藩篱,仰头天外,不怕一切的讥诮怒骂,去享受现实的应该有的幸福生活"的女性,文章还叙述了鱼玄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认为鱼玄机打死女僮绿翘应确有其事,不像谭正璧那样存疑,而且还推测那日不遇的某客可能是"李郢"。
和二三十年代相比,八、九十年代的鱼玄机研究更为细致和深入了,出现一批探讨其人、其诗的文章,如缪军的《试论晚唐女诗人鱼玄机及其诗作》、曾志援的《试评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王中华的《敢于乱礼法的女性――谈鱼玄机的诗》、艾芹的《鱼玄机的女性意识及其爱情》、张乘健的《感怀鱼玄机》、苏者聪的《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曲文军的《女诗人鱼玄机考证三题》等。其中,曾志援文指出鱼玄机的诗"只写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爱情,只用一种颜色,那就是冷色,只有一个调子,那就是哀怨",其诗的特殊魅力在于"表现了女子在爱情生活中所特有的美,一种温馨的美、悲剧的美"。王中华文则认为鱼玄机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敢说犯禁的话,做越轨的事,其可贵处正在于放荡和不安分守己,其诗丰富了反封建的内容。艾芹文也从封建社会妇女的理想追求肯定其爱情诗的价值,艾芹文认为鱼玄机爱情诗特色"还表现在她能够以女性独有的心态和视角,融合自身的感受,并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量。张乘健文对"杀婢"问题作了考辨,认为"所谓鱼玄机'妒杀'案是亘古之谜,也是千古奇冤"。苏者聪文也涉及到"杀婢问题",但她仍承旧说,文章以"坚贞不渝,一往情深"、"文士争狎,知音难求"、"才高命薄,遭辱受谤"三部分论述鱼诗内容,即"抒写了她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道家凄清孤寂难耐生活,悲诉难觅知音的痛苦,表现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并以"多中见一,词新情婉"概述了鱼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另外,九十年代还出版了彭志宪等编著的《唐代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对进一步深入探讨鱼玄机的生平和创作,对现代人更好地了解、欣赏鱼玄机的诗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贯休研究 从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对贯休这一晚唐著名诗僧的生平和创作展开了一些探讨。如马凌霜的《贯休入蜀的时间及生卒年补正》纠正了旧说之误,认为贯休当生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之蜀当在天复七年(公元907年),卒于后梁乾化二年(即前蜀永平二年,公元912年),享年八十有一。
黄世中的《略论诗僧贯休及其诗》则对贯休诗歌的艺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文章认为贯休诗特别是古风乐府,不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唐末的社会现实,而且在唐季歌行中也独树一帜(唐末五代作者大多不擅古体),形成自己的风格:"清冷"、"峭奇"。贯休除了吸收和运用俚谚俗语之外,以议论入诗和熔铸风雅、骚体、五、七言于一炉,也是其诗歌艺术重要之点,而且其议论近于说话调式,同以五、七言为主的咏唱调式不同,它常常是以双音节词结尾。这种说话调式实开宋诗议论的先河,但宋人有只阐发"义理"而不问"情理"者,贯休诗中议论乃"情韵以行"。
再如刘芳琼的《贯休诗歌订补》则对现存贯休诗歌的真伪情况详加考订,去伪存真,得贯休存诗730首,佚句9则。
戴伟华的《贯休行年考述》就贯休的字、号、籍贯、别集、行迹、交游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类似的文章还有杨道明的《贯休诗论》(上、下)、王定璋的《骨气浑成 境意卓异》等。
于濆研究 于濆是唐末诗坛一位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诗篇的诗人,故亦为部分学者所关注。
如六十年代,畴人就发表了《关于晚唐诗人于濆》,对于濆及其诗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了阐发。
八十年代以后,学者大多仍作如斯观,如萧月贤的《晚唐诗人于濆及其诗歌》首先分析了其诗歌的现实意义,然后指出其诗歌艺术上的特点是:采用古体诗表达现实的内容,较好地发挥了民歌和古体通俗明快、朴实自然,无修饰、不雕琢的特点,大都运用白描手法直接叙事和抒情,即使用典也不隐晦曲折;形式比较自由,虽全是五言体,但没有严格的韵律格律;善于选用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加以描绘,以突出诗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