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王维诗歌体式研究 朱湘的《王维》是本世纪较早对王维诗歌创作进行较为全面探讨的文章。该文对王维的各种诗体一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王维在古体中五古长似七古,绝句中五绝长似七绝,律诗中五律长似七律。这种工短句而不很工长句的事实并非偶然的,它与作者的文体间是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因为作者的文体是一种重神韵的文体,讲究暗示而不讲究直叙,着重弦外之音而不着重于言尽于辞,所以短句成了他的得意的工具,短句再加短篇,所以王维的五绝独擅今古。文章又指出,王维的五律诗中写一种清超的风景,与五言绝句中所写的充满禅性的幽景不同,而王维的七言古诗可以当得"平稳"二字。
在朱湘文发表之后将近六十年时间内,未见有人对王维的诗歌作专门的分体研究。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学界又出现了一些分体裁研究王维诗歌的专论,如王志的《试论王维五言山水诗的意境美》、韩宪臣、毕宝魁的《王维乐府诗初探》、张明非、陈列的《从王维五古看唐代五古诗的嬗变》、张传峰的《论王维的七律》、邱瑞祥的《论王维五言律诗的情感倾向》、《王维的古体诗与盛唐气象》、《论王维的七言律诗》、〖日〗入谷仙介的《关于王维早期的乐府诗》等。
其中,韩宪臣、毕宝魁文认为,王维早期的乐府诗首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足以显示出他是位文字巨匠;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反映了他青春时期的精神风貌;其乐府组诗在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即第一首歌咏实景,第二首以下则为适合座中客人的要求而展开想象进行虚构,不象一般组诗那样,仅把大体上相同情趣的几首作品并列起来。王维就是在易懂的乐府诗篇中尖锐地揭示出华美的外衣中裹藏着的精神世界,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张明非、陈列文则认为,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是较早对五古进行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概括起来说大约有以下特点:一,建安江左,兼容并取;二,熔铸陶谢,益以风神;三,借鉴近体,运律于古;四、因为王维处于五古的转折阶段并促进了五古的转变。所以,王维在唐代五古转折阶段起了很大的作用。
邱瑞祥前文认为,王维古体诗中积极入世情怀显露出雄浑博大的诗境和刚健流畅的风格,这些正是盛唐气象的积极产物和代表风格;中文认为王维的五律呈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倾向,表露出儒家的中和之美;后文则认为,王维在七律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拓展的过渡性人物,是通向杜甫七律的桥梁,具体表现为:表现领域的扩大;极力塑造高远的诗歌意象;追求章法的变化。
入谷仙介文则提出了他在对王维诗歌日译过程中发现的有关早期乐府诗的一些用典的问题,目的是要探讨王维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典故的,进而重新看待青年时期的王维。
王维文赋的研究 王维不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同时也写了相当数量的文赋。但学界对王维文赋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专题论文主要有陶文鹏的《论王维的文赋创作》、张清华的《王维的文赋》等。其中陶文鹏文指出,王维的文章中,有少数是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唐代风行的"时文"即骈文,但他能骈中见散,既保持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的特色,又具有语言流畅、气势充沛的散文美,显示了由骈文向散文转化的迹象。他的不少以送行为题材的作品,都在篇末生动地描写送别时的环境或别后行人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使文章摇曳生姿,富于诗的深远意境。这是王维文章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七、王维与孟浩然和其他诗人之比较
王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和他对前代、同代诗人的广采博取是分不开的,所以本世纪也产生了一些将王维与前代、同时诗人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
与孟浩然之比较 就王孟并论的专著而言,主要有杨荫深的《王维与孟浩然》、王从仁的《王维和孟浩然》等。
杨著主要说明了王维和孟浩然的种种相异之处,如他指出,两人虽然同是描写田园的,但情调却截然不同,"浩然有时毕竟还要高呼直喊起来",而王维"只是低声吟咏,令人入闻溪流之声,淙淙有韵";王维的诗"与孟浩然一同读起来的时候,真会觉得一个是怎样爱静,一个在静中总是带着一些动的",至少孟浩然"心中一些不平之气,常常会在字里行间发吐出来的";"王维的写景诗大多是静的,是客观的,浩然却是动的,是主观的。一个是竭力避免自己的影子放到诗里去,一个却喜把自己的影子和诗篇去混合。"
和杨著不同,王著则在肯定王孟并称、王孟地位相当的前提下,探讨了王孟各自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王从仁在引言中认为,王孟并称有着丰富的涵义。首先,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情趣相投的莫逆之交;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开创了盛唐诗坛上一个主要的创作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在思想作风上,他们都以"高人"、"隐士"著称;在诗歌体裁上也有共同的好尚,都擅长五言诗。当然,王、孟也有所不同,如王维歌咏的题材就不止山水田园,他的风格也有雄阔的一面;即使是两人的山水诗也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又具体论述了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区别:首先,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个人的感情。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作者的感情是直抒出来的。其次,王维的诗,静中有动,往往以静写动。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诗人情感的波动,他所描绘的景物却往往是静美的,万籁俱寂的。再次,王维诗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时有警策之句、醒人耳目的"诗眼";对景物的描摹,则善于彩绘。孟诗清新自然,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平淡,擅长白描手法。另外,王维的诗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孟诗则不明显。总之,王维的诗丰润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诗清淡而韵味悠长。
除了上述专著,本世纪还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专题论文。承名世的《王孟的优劣》可以说是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该文认为,王孟虽然并称,"其实孟诗远不及王":"王诗的长处是清远隽逸,孟诗虽也清远,隽逸却不及王,其长处在比较矜炼而已";"王维早年得志,胸襟开阔,所以他的诗没有寒酸的气息。孟浩然一生潦倒,胸襟因穷愁而狭小,加以才情较差,所以他的诗不能脱寒酸的气息。"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见有人将王孟作专门之比较。八十年代以后,学界才又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如丁成泉的《论王、孟山水诗的艺术经验》、贺新居的《王、孟诗歌之比较》、李浩的《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胡遂《论陶谢王孟田园山水诗审美意趣之异同――兼论山水诗从六朝到盛唐意境演进过程》、冀勤的《孟浩然王维诗风格琐谈》、朱起予的《王、孟诗歌差异论》、赵玉桢的《王维·孟浩然齐名质疑――论王维为高孟一等的大诗人》、赵玉桢的《论王维、孟浩然思想境界的差异》等。
其中,丁成泉文从景物形象的塑造、表现手法和诗与画的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王维以及孟浩然的山水诗的艺术经验。贺新居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王孟诗歌的内容,指出王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比孟诗略胜一筹。就山水诗而言,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处处可见受绘画影响的痕迹,这些在孟诗中都很难找到;就田园诗而言,王维善于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是幽静;而孟诗中的静往往是"寂静",是直写其静;王诗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静美的田园画,孟诗则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王诗"物我一体",是"无我之境",孟诗往往有诗人活动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诗喜直接抒情、议论,王诗多以景见情,情景交融。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轩轾。李浩文从思想、创作时间、观照自然的角度、抒情方式和体裁等方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作了比较,着重于同中有异,分析其特点及其成因,指出孟浩然是由于晋宋山水田园诗过渡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桥梁和重要转折点,熔陶谢于共冶,和山水田园于一体,基本上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定下了基调;王维则以其天才之资将诗、画、音乐和山水、田园结合得天衣无缝,更臻完美,把盛唐山水田园诗推到了顶峰。胡遂文对王孟诗歌进行了比较:孟诗个性鲜明,诗人自我形象特别活跃,呈现"淡美"的意趣;王诗则泯灭个性,消尽意气,从而达到一种"思与境谐"的境界。冀勤文从王、孟的不同经历入手分析了二人退隐的不同原因,认为王维在遭受到人生的挫折、正视了社会的诸多矛盾之后自甘退隐的,因此,他的内心趋于平静,是充实的,反映在诗中便呈现出一种真正恬淡美好的风格。孟浩然的退隐则是失意者寻求的一种解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他在描写山水的心境里,很明显地流露出一份抑郁和对社会冷淡的情调,这在王维诗中是找不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孟浩然完全不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在其秀丽淡雅、宁静清冷的诗风中,也带有盛唐时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