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朱起予文指出,孟浩然诗总的特点是"冷",其意境是清远的;而王维诗意境是清秀的,富有人情味的。孟浩然是疏野的,其诗表现的是一种既有别于田父野老、又不同于隐逸官僚的具有乡绅特征的思想;王维则是一位文人,一位正统的、有着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兼画家。孟诗总是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视境不免局促;王诗的视境往往是阔大的,无限的。赵玉桢后文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王维、孟浩然向来齐名并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结论。因为两位诗人除都创作了不少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这一点相似外,再也没有共同之处。仅就诗作来说,从宏观方面来看,两位诗人成就、对诗史的贡献有大小之分,艺术风格有丰厚与单弱之异,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这些巨大的差异决定了王、孟诗作从总体上根本不能划分到同一层次。
另外,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中也对王维与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的异同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比较,作者认为,"如果说孟浩然以 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再如,作者指出,"如果说孟浩然的山水诗是以感受为主,而较少刻画,以淡化意象取胜的话;那么王维则更擅长于精确刻画形貌特征,用精心结构的画面表现丰富的感受,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无论色彩或构图都比孟浩然鲜明。"
王维与其他诗人之比较 学界除了喜欢将王维和孟浩然进行比较研究,还将王维与陶渊明、谢灵运等前代诗人进行比较,以期探讨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渊源,将王维与其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如李白、杜甫、储光羲、裴迪等人进行比较,以探讨他们诗歌创作之异同;更有人把王维与外国诗人如华滋华斯、泰戈尔等人的诗歌进行比较,探究人类共同的文学审美趣味,也有人研究王维诗歌对日本等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八十年代之前,虽然没有人将王维与这些诗人进行比较的专题论文,但是在一些论著和论文中,实际上已经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如陈贻焮《论王维的诗》在探讨王维诗歌风格形成原因时指出,他的一些诗蕴藉、素朴,深受《国风》艺术风格的影响。他累用《史记》中的题材(如《夷门歌》等),不失原作慷慨悲壮之情。而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又莫如《楚辞》和陶渊明。王维不仅采用了《楚辞》的形式,发展了它的意境,创作了许多骚体诗;就是他的一些近体诗,境界精美,且一往情深,颇有哀怨之思,所受《楚辞》(尤其是《九歌》)的影响,也莫不隐约可辨。王维是陶渊明之后成功的田园山水诗人。他们都热爱自然,都具有平和恬静的心情。他们的风格都是浑成的,格调也都是高雅的,但他们的诗歌,也有所不同。其中最显著的是:陶诗着重白描,王诗长于彩绘;陶诗虽善写风景,而表现生活感受居多,王诗虽情景交融,却仍以景物描写为重。再如,王运熙的《王维和他的诗》也论及王维与陶渊明的异同,他认为王维一些山水诗如《竹里馆》等的艺术描写都比较生动,情景交融,语言自然,跟陶潜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颇为类似。"但这里所刻划的人,对社会现实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超尘绝世,陶醉于自然的美景中,它也不象陶诗那样在表面的恬淡中包藏着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愤慨,这里所有的只是官僚地主赋闲生活中的优游自在,因此在思想内容上就谈不到有什么社会意义。"
葛晓音的《王维·神韵说·南宗画》是较早将王维放到中国山水诗史上探讨其艺术渊源和影响的专题论文。该文在论及谢灵运对王维的影响时说:"大谢状物的精致使王维懂得形象确定性的重要","同时大谢的堆砌和繁琐又使王维明白形象的过分确定也会限制人的想象空间,使诗歌失去回味的余地。因而他善于用清丽去冲淡大谢的华靡,用简约压缩大谢的繁缛。"
此后,产生了许多探讨王维与陶、谢、李、杜等人之异同的文章,如任嘉禾的《陶潜与王维――诗史上儒道结合与佛道结合之比较》、马秀娟的《山水诗的一大飞跃――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胡遂的《论陶谢王孟田园山水诗审美意趣之异同》、万亚峰的《试论李白、王维创作倾向的分化》、王竟时的《试论"二谢"与王维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王友怀的《追楚辞逸步而自见新意》、王志清的《山水诗中物的心态化试论――王维杜甫山水诗比较研究》、李金坤《储光羲、王维诗歌之异同》、师长泰的《〈辋川集〉王、裴五绝诗比较》等。
其中,任嘉禾文认为,陶潜的思想以先秦"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之儒"为主体,陶诗中所表现的典型情绪、典型性格都出自"颜氏之儒",王维属于"孟氏之儒",王诗中体现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典型情绪,体现了"兼济"与"独善"相统一的孟子式的典型性格。作者还论证了王维以孟子思想为主导与当时现实的矛盾,因而走上了"儒佛(禅)结合"的道路,这也对王维诗歌风格产生影响。胡遂文指出,王维诗中的"物我一体"不同于陶渊明的"物我交流"。谢灵运和王维在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来体悟哲理这一点上品共同之处,但这种体悟反映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往往是一种与景物基本脱节的说教;体现在王维山水诗中却是一种苞含于大自然的物态无趣之中的宇宙人生的至理。王维采取的这种摒除知性逻辑干扰的直观顿悟方式,最符合创造意境的审美规律。胡文还把山水诗从六朝到盛唐意境演进过程描述为:从谢灵运的客观状物到谢朓的融情入景,到孟浩然的"期以放性",再到王维的"思与境偕",这就是中国山水诗从产生到盛唐阶段意境演进的一般过程。万亚峰文指出: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时的每个作家通过对时代气候的不同感受,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体现在他们出世与入世的分化上,王维和李白就是这两种倾向各有代表性的作家。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冲突中,李白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理想主义世界观,毫不顾忌客观现实的压力,大胆创作;而王维进步的政治理想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被吞噬了,性格的弱点则有了进一步的显现。王友怀文的角度比较新颖,先从王维骚体诗融汇《楚辞》词语而出新意和受《楚辞》骇目谲怪的风格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后,认为王维众多的骚体诗"不只是对骚体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更能让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表达诗人的情志,表现诗人的写作技巧,显示着诗的意境美。"至于《楚辞》对王维诗歌艺术的整体影响,王文拈出王维幽静的意趣与屈原诗句中幽静一面的投合,二人对芳草香花的特殊兴味,和善于通过色彩表现诗人明快朗丽的感觉等的绍承中表现出王维诗的艺术个性。李金坤文指出,在山水诗方面,储光羲、王维皆体现出一种阔大开朗、意境雄浑的气象。但王维在创作上力求追一种超尘脱俗而虚幻空寂的禅悟之境;而储光羲描写山水,多以世人手眼客观而真切地加以描写,力求写出它的真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田园诗方面,储、王都表现出一种安适自得、乐在其中的情趣。但王维诗多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描写的,只能是一种"无我之境";而储光羲却不同,他完全是以当事者的身份置之于农家之列,完全是一种"有我之境"。如果以秀静恬淡、情境高爽来概括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话,那么储光羲则表现为真朴自然、淡远醇厚的风格。师长泰文则指出,由于思想感情相合,生活情趣相投,加之深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也同王维的诗一样,具有平淡自然的风格。但二人毕竟生活经历、思想境界与艺术修养不同,因此他们同咏辋川之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总体上看,裴诗的艺术水平不及王诗高,但也有少数篇章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具体地说,王维《辋川集》二十首绝句中,除了少数几篇偏重实写,其余绝大多数诗都重在虚实结合,显得构思多变,形神兼备。这与裴迪大多数诗偏重实写形成对比。二者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有明显差别,因而也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另外,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在论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时也经常将王维与陶谢进行比较,且时见精辟之论。如作者指出,"王维学习大谢,并不像沈宋和二张那样热衷于章法和格调的模仿,而是超出一格,对大谢的古体山水诗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寓目辄书的基本表现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形成了突出主线、详略得宜、曲折有致的多种结构方式,并在一向以意象密实为特色的古体中创造出空灵的意境。"作者又指出,王维和陶渊明的相合之处,主要是在安贫乐道这一点,因此他"最容易接受的还是陶诗所提供的现成的田园模式,即鸡鸣狗吠、桑麻榆柳、村墟烟火、菊花壶酒、穷巷柴扉这些安贫乐道之意的特定意象",但是,王维"善于将陶诗的典型意象吸收到自己的田园生活中去,没有满足于对陶诗意象的综合和模仿。"
还有一些文章将王维与域外诗人进行比较,如金丹元的《试比较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的近似审美意识》、孙振华《两位集进取与高蹈于一身的"大自然歌手"――试比较王维与华滋华斯》、朱晓亚的《王维与泰戈尔诗歌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