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 第179章

第179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无题诗中的爱情,既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情绪,又可以说是一种净化了的精神追求"。美籍学者刘若愚也认为,对李商隐无题诗的三种见解(为令狐父子而作说、秘密恋爱说、讽刺宫廷及党争说)均不能令人信服,其弊病在于陷入过分追求"创作意图"的谬说之中。刘氏主张"对这类诗作象征意义的理解,而不是(一味求索)它们的寓意","与其将某首诗作提供的潜在线索,使诗的戏剧性情节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解释或多种理解。我们要再现的就是诗的戏剧性情节,而不是考证诗中的人物原型"。

            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多沉湎于对无题诗内容和性质的探讨,而相对忽视了对无题诗艺术的研究和分析,真正对无题诗的艺术作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事。这些研究又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无题诗寄托方面特点的探讨。刘学锴的《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无题诗寄托的特点:对藉以寄托的人物情事的生动性,作品本身性质的两重性,寄托内容的抽象性,寄托方式的整体性。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文认为,它"综合了齐梁言情与汉魏咏怀这两个传统,......创造了一种新的比兴形式。......以情寄情,爱情的相思与政治、人生的'相思'犹如水乳交融般地渗合在一起。"

            二、对无题诗构思特点的探讨。周先民的《李商隐无题诗构思特点》指出,"《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又往往被带有条件反射特点的记忆所触发,因而它的内涵丰富而复杂,感情真挚而强烈;相反相成、瞻前顾后的自由联想使得它的意绪纷繁而飞动,对'距离美'的潜心追求使它的形象瑰美而精微。"

            三、对无题诗意象组合方式与结构特点进行探讨。郝世峰的《选玉溪生诗补说前言》认为,"他的诗歌结构常常不注重意象间的表面关系,而是以心使物,因心造境,偏于表现意象下面的深层底蕴,因此,意象间的表面逻辑关系相当隐约不定,甚至彼此不相干连,......这样的结构才最足以表现诗人那种迷离惝怳的心境。"罗宗强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也指出,"他除了用重叠的象喻之外,还常常把一些片断的意象组织在一起。"刘学锴、余恕诚在《李商隐诗选》增订本《前言》中也认为"以心象融铸物象"是李义山诗形象构成的重要特点,"无题诗虽多包含情节和事件,却不是事件的简单再现,而更多伴随着心境的表现。作事件看,常常若断若续,莫知所归,作物的境象和某些心象序列分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作者的'文心'。"赵景波的《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的解读规律》则从语境学、结构学、符号学的角度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讨,他指出,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诗人流动的意识构成潜在意脉,表面上被互不相联系的意象覆盖。这种内化的潜隐的意脉是造成无题诗朦胧效应的结构学原因。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诗由有多重性格的符号构成。在概念符号、表象符号和意象符号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多的是运用意象符号(包括同构意象、浸染意象、比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多重意味,加上诗人打破了物理时空框架,按照自己的心理时空对这些意象进行"蒙太奇"式的组接,致使这些意象中的表象因素无法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中运用组合,因而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述的艺术境界。王蒙的《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认为李商隐无题诗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可简约性、可直通性。李诗难点在意旨的理解上,这其中又难在神龙不见首尾的虚拟和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序上。其间意旨混混沌沌,若即若离。但如果把它的较平易的首二句和尾二句连通起来,弃其腰而取其首尾,删繁就简,则所写为何,就明白了许多。跳跃、空白、首尾相对平和与中段的异峰突起,是这类诗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有弹性、可更替性、可重组性是这类诗结构的第三个特点。诸特点中又贯穿着一个统一性原则,这就是情感、意象、用典、形式的统一。认为李商隐从心灵出发,以内转的潜气为依托,精心搜索编织,铺陈营造,探寻寄寓,建成了他特有的城池叠嶂、路径曲幽、陈设缛丽、堂奥深遥的诗的宫殿。这一类诗的结构可称之为心灵场。

            四、对无题诗的基调、意境、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研究者比较一致地指出,《无题》诗的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在意境方面,则大都认为它具有"朦胧"的特点。"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音乐作品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关于无题诗的艺术风格,除了比较一致地指出并肯定其朦胧美以外,研究者还分别指出其"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化沉博为精纯,寓渟蓄于舒展","兼绮丽和深沉的风格"。

            五、从爱情诗的角度对无题诗的特点进行评论。吴调公在《李商隐研究》中说:"在他的诗中,不仅略去庸俗的爱情细节,并且善于勾勒一个'余味曲包'的总的轮廓,......正面文章往往不多,着意渲染的只是有助于抒发某种感情的特殊气氛。"  "逶迤婉转的脉络,......和迷离惝怳的内容是相适应的。""他的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领,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镜。"李中华的《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也认为:"多数无题诗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

            锦瑟诗的题旨  自宋代以来,人们对《锦瑟》诗的题旨所作的解释和推测就纷歧繁复,本世纪的歧说也有十几种之多,兹介绍其中较有影响者:

            一、恋情说。宋人刘颁的《中山诗话》谓锦瑟是令狐绹的青衣名,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略同。此说遭到了明清两代大多数学者的辩驳,故响应者不太多。清屈复在《玉溪生诗意》中笼统地定为"男女慕悦之词",但又认为"有寄托"。苏雪林在其《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中则认为此诗是咏"他所恋爱的宫嫔"的。刘开扬《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又认为是"追忆他年轻时恋爱的事",恋人当然是王氏。

            二、悼亡说。清朱彝尊以为是"埋香瘗玉"的"悼亡诗"。冯浩从之。姚莹《论诗绝句》云:"《锦瑟》分明是悼亡,后人枉自费平章。"近人心史(孟森)《李义山锦瑟诗考证》也认为,李商隐以锦瑟为嘉偶之纪念,为悼亡之作,盖作于大中五年秋。刘盼遂的《李义山锦瑟诗定诂》同意孟心史的悼亡赋诗之说,并加以补正。马茂元亦认为,"仔细寻绎诗意,觉得悼亡之说确不可易。不过所悼念的不可能是商隐的妻子王氏,而是他所爱恋的另一女子","至于这位女子是谁,'锦瑟'二字是否影射或直接就嵌用了她的名字,则无从考证。"黄世中的《〈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也主此说。张国光的《试解〈锦瑟〉之迷――李商隐倾向于李德裕党之一证》则认为,《锦瑟》是"悼亡"和政治诗的结合,认为"望帝"句"系悼念武宗之死与会昌新政的被废搁"。

            三、听瑟曲说。禹苍《说锦瑟篇》认为此诗"实是写听瑟曲而引起的情怀"。

            四、伤唐室残破说。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说:"余颇疑此诗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

            五、编集自序说。此说出何焯《义门读书记》引程湘衡说,亦见王应奎《柳南随笔》。高步瀛认为此说无疑。钱钟书也认为此说无"瓜蔓牵引,风影比附","最为省净"。周振甫在《李商隐锦瑟诗初探》中,又引钱钟书用瑟的"适、怨、清、和"的乐音来解释诗的中间二联,认为这二联正好"说明《李义山诗集》的主要内容和它的艺术特色",周振甫推此说是"创辟的新解"。持此说者还有钟来因等人。

            六、回顾生平兼编集自序说。此为上说的补充。见李固阳《就锦瑟诗与周振甫先生商榷》。李文认为,这首诗既然编在集子的开头,就标明集内诸篇记录着一生事迹,确乎起了'编集之自序'的作用。但李文否定钱钟书的"适、怨、清、和"说,认为这是"回顾平生"  之作,是李商隐"慨叹自己的际遇"。

            七、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何焯《义门读书记》首倡此说,汪师韩《诗学纂闻》和之。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以为"悼亡诗定论",而其《玉溪生年谱会笺》则直视诸家为臆说,又以为"自伤身世"说"斯真定论"。薇园的《稻花香馆杂记·香奁或无题诗》亦认为义山一生仕宦不进,终身坎壈,故开卷锦瑟一篇,乃假物以自伤。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专著多从此说。许多有关《锦瑟》诗的论文,如汪辟疆《玉溪生诗笺举例》、王达津《古典诗歌札记》、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等,也均从此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