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六、韩集的整理和韩学史研究
韩愈文集的整理和普及 近百年来,韩愈文集的整理和普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就作品集的整理而言,本世纪先后出版了不少新的校注本。如蒋抱玄评注的《注释评点韩昌黎文集十卷诗全集四卷》、马其昶的《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的《韩集校诠》、屈守元、常思春校注的《韩愈全集校注》等。
其中最早完成的是近代古文家马其昶的《韩昌黎文集校注》,该书原稿历时十三年(1894-1907)完成。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等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该书所涉及的资料极为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集有各家评语。这些文评,就其总的精神来说,出自桐城派古文义法的角度,其批评的深度和广度,不免有所局限,但其中一些具体分析,是很精到的。
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则充分体现了本世纪中前期学界对于韩昌黎诗歌作品整理、考订、系年的研究成果。该书汇集古今材料,去其重复,纠其谬误,撷其精英,用自己的见解串成一线。编年也不是简单地编排前人成说,而是经过细心考订,对作品的年、月、日都不轻忽。尤其是释义,除考证背景本事,诠释典故出处,还涉及文字音韵之学。关于此书的学术价值,钱钟书曾撰专文加以评论,认为足以完全取代所有的韩诗旧注。
童第德的《韩集校诠》完成于四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注释方面特别注重韩文特点,在前人校释的基础上探求其词语典故的根据及演变;在校勘方面,本书也一改前人校勘韩集大抵胪列异同的做法,而是作了必要的抉择与按断,以求得证益确,诂益诂,疑者的破冰坼的效果。
本世纪最晚出的一部韩愈全集校注本就是屈守元、常思春校注的《韩愈全集校注》。该书搜罗资料广泛,注重校释的创新,校勘精审,注释确当,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韩愈提供了又一个较好的读本。
本世纪韩愈作品的普及工作,主要体现在出版了大量的韩愈诗选、韩愈文选。
韩愈诗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程学恂的《韩诗臆说》、陈迩冬的《韩愈诗选》、止水的《韩愈诗选》、汤贵仁的《韩愈诗选注》等。
文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王懋注的《韩愈昌黎文评注读本》、庄适、臧励和选注的《韩愈文》、钱基博的《韩愈文读》、童第德的《韩愈文选》、殷孟伦等的《韩愈散文选注》、顾易生的《韩愈散文选集》等。
诗文合选的著作则有邹进先的《韩愈诗文译释》、黄永年的《韩愈诗文选译》、张清华的《韩愈诗文评注》、孙昌武的《韩愈选集》。
另外,钱伯城的《韩愈文集导读》和陈抗的《全唐诗索引·韩愈卷》也为韩愈作品的研究和普及提供了便利。
韩集版本和韩学史研究 本世纪关于韩集版本流传和著录情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万曼的《昌黎文集叙录》、吴文治的《韩集刍议二题》、蒋凡的《今本〈顺宗实录〉作者考辨》、张国光的《韩愈〈顺宗实录〉重辑本序言(上)――兼评当代史学家对〈顺宗实录〉问题的误解》、陈杏珍的《宋代蜀刻〈经进详注韩文〉与〈百家注柳文〉》、卞孝萱的《韩集书录十则》、《整理韩文 各树一帜――〈韩集书录〉十三则》、王武子的《既开风气更为师――兼评〈韩昌黎文汇评〉》、郭隽杰的《〈韩诗臆说〉的真正作者为李宪乔》、常思春的《谈韩愈集传本及校理》等。
对历代韩愈研究情况和或韩学史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出现在八十年代以后,如吴文治的《韩愈研究述评》、张清华的《历代评韩诗笺述》、陈新璋的《韩愈研究现状一瞥》、饶宗颐的《宋代潮州之韩学》、〖日〗笕文生的《日本人研究韩愈的概况》(同上)、蔡涵墨的《禅宗〈祖堂集〉中有关韩愈的新资料》(同上)、邓云生的《"文笔昌黎百世诗"――曾国藩论韩愈古文的美学特征》、邓潭州的《关于韩愈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陈新璋的《从接受美学看苏轼对韩愈诗歌的评价》、《宋代的韩愈研究》、易健贤的《郑珍对韩愈研究的学术贡献》、任长龙等的《从朱熹眼中的韩愈看儒学经典作家对前贤之继承》、曾子鲁的《宋明两代评韩综论》(同上)、曾楚楠等的《饶宗颐与韩学研究》(同上)等。
此外,本世纪还出版了几部韩愈研究资料。一是吴文治编著的《韩愈资料汇编》,该书辑录了自中唐到"五四"一千一百多年间有代表性的评述五百三十余家,引用书目达六百多种。其中包括韩愈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它的诗文成就、风格和文学观点,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以致有关生平、交游、轶闻、作品本事的评述,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历代韩愈研究的面貌,为韩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了资料上的充分准备。
另一部韩愈研究资料是汕头大学中文系编著的《韩愈研究资料汇编》,该书是对历代和近现代韩学研究的一个粗略的总结,其中隗芾的《韩学书录》,著录了自宋代至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韩学著作;何沛雄和杨松年分别编有《港台出版有关韩愈书籍及论文目录》,西北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和广西民院资料室合编《韩愈研究论著目录索引》,主要反映了本世纪两岸三地的韩愈研究成果;《韩愈研究概况》由五篇文章组成,分别评述了清以前、1911-1948、1949-1965、文革期间、1977-1985等各个时期韩愈研究的情况。这些资料和综述对总结历代韩愈研究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推进韩愈研究,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八十年代以后韩学研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韩愈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定期举行和全国性质的韩愈研究会的成立。八十年代,广东潮州和河南孟县相继出现了地方性质的韩愈研究会。198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首次大规模的韩愈学术讨论会在汕头大学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73人,其中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15人。全国性质的韩愈研究会的成立是在1992年。该年4月20日至25日,来自海内外的140多位韩学研究者会聚河南孟县,召开了"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自发成立了隶属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韩愈研究会,学会的常务机构就设在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内。学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韩愈学术研讨会,定期出版会刊《韩愈研究》,迄今为止,该刊已经出版了三辑。从1997年开始,河南《周口师专学报》还开辟了"韩愈研究"专栏,长期、连续刊发来自各地的韩学研究论文。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韩愈研究到本世纪末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韩愈及其作品在海内外已经产生了更为深广的影响。
第三节 柳宗元研究
本世纪的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比较而言,柳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要逊色一些,柳宗元的生平研究取得的进展则更小。就时间而言,本世纪上半叶的柳宗元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极有限;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研究如旭日东升,生平、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创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革期间,几无学术可言,柳学文章和著作虽然不少,但是谈不上什么学术积累,所以柳学研究实际上处于一个低谷;经过七十年代末的学术反思和柳学复苏,八十年代以后的柳宗元研究可谓灿若繁星,这二十年中,不仅生平、思想、散文理论和创作、文集整理等传统柳学课题在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而且柳宗元性格和心态研究、诗歌研究、柳学史研究等新领域也成绩斐然。
一、生平研究
生平研究概说 本世纪上半叶柳宗元生平研究的成果只有王韶生的《柳柳州年谱补订》,该文是对清人杨希闵的《柳柳州年谱》的订补。
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生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发表了三个相关成果,即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严薇青的《柳宗元世系补正》、吴文治的《柳宗元年谱》。其中施子愉谱是对宋人文安礼所撰《柳宗元年谱》及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的补正,但此文于旧谱旧注之疏失未能一一举辨,而是径书己见,未免使人难以了解其发明所在。另外,此文对柳宗元的诗文尽量作了编年工作。
文革之中,也出现了三部柳宗元年谱,即山西师院中文系7207班编的《柳宗元年谱》、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合编的《柳宗元年谱》、山西大学历史系柳宗元编写组编的《柳宗元生平大事记要》,这三部年谱均无多少学术进步。
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柳宗元传记和评传,但这些著作的着重点多在对柳宗元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评述上,对柳氏生平、行年和重大事迹的突破则不太多。同样,这二十年中,专门研究柳氏生平行事的文章很少,提出的新见解也不甚多。